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解密 >

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名声不太好?他到底有没有弑兄自立?烛影斧声是怎么回事?

2022-12-09 15:01来源:通历史网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赵德芳病死,所有在世的皇族当中,对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潜在威胁最大的一个人终于去世了。但是,最大的威胁已去并不代表所有的威胁已去,因为还有一个人的在世让赵光义寝食难安。
宋太宗赵光义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亲弟弟赵廷美。
 
    太平兴国六年以后,宋太宗日益感觉到高梁河之战中受的箭伤难以愈合,偶尔发作的病痛让他更加觉得有必要消除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这年的九月,在宋太宗的指使下,他当年当晋王时的幕僚柴禹锡上书告发“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看见没有,一个“将”字用得多么巧妙,像不像后世赵家子孙陷害岳飞时的那个“莫须有”?
 
    光靠一个罪过当然不能让自己的亲弟弟认罪,于是,另一个晋王府旧人赵镕也跟着进了一疏,大体意思都差不多。
 
    两人的证词就可以相互佐证了,终于可以问罪赵廷美了。可是,在问罪前,赵光义还是有点不放心,他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找来了在家赋闲多年的原来宰相赵普,向他征询意见。赵普在宋初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即便不在相位了,他的这种影响力依然无处不在,因此,赵光义陷害自己亲弟弟这事情,只要赵普那里过关了,一切都好说。
 
    赵普这个人是大宋王朝第一人精,虽然他曾经反对过赵光义当皇帝,但此时面对已经是皇帝的赵光义,他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策略,面对赵光义的问计,赵普说了一句话:“愿备枢轴以察奸变。”意思是说,只要把宰相的位子还给我,我一定会帮您把这事情查清楚。
 
    哪有臣子这么跟皇帝做交易的,而且还是开国时期的皇帝,于是,即便宋朝对文人极好,宋太宗对赵普的这个要求也始终不置可否,并没有答应他。
 
    见还是不能顺利拿到宰相之位,赵普心中又生一计。
 
    由赵普主导,一个“金匮之盟”的故事在朝堂间传播开来,说的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时候,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病重,为了防止如李唐王朝一样的兄弟相残的惨剧发生,杜太后临终之前要求宋太祖于身后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给宋太祖的长子赵德昭。为了加强这件事情的可信度,赵普把自己也摆进了故事里做了个主角,说是他奉杜太后和宋太祖的旨意撰写的誓书,誓书还是他亲眼看着藏进的金匮(黄金匣子)。我们说了,宋初赵普的影响力很大,所以,他的发言很有证据效力。
 
    宋太宗其实一直都在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问题恼火,赵普的这个说法一出来,马上就让他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澈感和亲切感,对啊!都说我是“烛影斧声”之下才得到的皇位,赵普这老小子一计,就什么都解决了。
 
    于是,不久之后,赵普以“侍中”之职担任实际上的北宋王朝首相,成为了北宋第一个位高权重的两朝老臣(跨后周和北宋的不算,如楚昭辅)。又不久之后,赵普践行了他的诺言,秦王赵廷美在赵普的关照下,一贬再贬,由亲王沦落为比草莽都不如的人(草莽之人起码还有自由)。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赵廷美被贬为涪陵县公(跟涪陵榨菜不知道有没有关系?),外放到湖北房县安置。两年之后的984年正月,赵廷美在无孔不入的监视下,带着满腔的忧郁患上了重疾,最终凄惨地离开了人世,成为了二哥赵光义皇权道路上的又一亡灵。
 
    如果按照政绩来看的话,宋太宗赵光义其实还算是可以的,宋朝也是在他的手上正式启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最终成为了两千年封建历史上最璀璨辉煌的王朝之一;胆略上宋太宗也是不错的,作为一介文士出身的人,他面对强敌辽国,也敢于御驾亲征,虽说最后失败了,自己也身受重伤,但他这份胆气还算不错了。
 
    只是,赵光义怎么也洗不掉弑兄杀弟的恶名,“烛影斧声”的传说和“金匮之盟”的典故,其实都是世人对于赵光义的品性德行的一种正面影射。我在想,当年他要是真收回了幽云十六州,可能这两个典故就没有了,毕竟人们还是认可功业大小的,例如同样弑兄杀弟的李世民,因为政绩辉煌得多,所以他的恶行也被世人忽略了。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