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春秋 >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经做了件让国人交口称赞的大好事,却莫名被孔子好一顿大骂,这是为什么呢?

2022-12-09 15:18来源:通历史网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条比较特别的法令,即:只要是鲁国人到其他地方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先出钱把同胞赎回来,回到鲁国后可以直接找国家财政报销。
 
    有一次,孔子的某一个学生到了鲁国之外去旅游,刚好他就碰到了一个鲁国人被贩做奴隶,于是,孔子的这个学生就主动掏钱将这个可怜的鲁国人给赎了回来。
孔子
    孔子的学生嘛,有很多是那种道德品质都相当不错的人,比如这个出钱赎人的的学生就是,他回到鲁国后,本着“学雷锋不求名利”的念头,回国后他一言不发,从不张扬自己做的这件大好事,当然,他也没有找国家财政报销这笔出账。
 
    但他不宣扬不等于真的就没人知道这件事了。
 
    那个被赎回来的人一回到国内,赶紧就跟自己的乡亲四邻说起了孔子这个学生的高尚品格,众人听了后,也都纷纷称赞孔子的学生为人仗义,做好事不留名,是一个真正的人格高尚之人。
 
    一来二去,这些话就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了,但是,孔子非但没有赞誉这个学生,反而把他叫过来骂了个狗血淋头。
 
    孔老夫子就说了:你做了好事不求回报,这事情本来是值得称赞的,也似乎是一件品格高尚的事情。但是你想过没有,你不去宣扬自己的善事,不去找国家财政报账,那么其他国人以后在国外看到同胞沦为奴隶,他是救还是不救呢?其一,他可能不如你有钱,如果他出钱了国家财政不能报销,他会不会因为自己手头紧不救助同胞了呢?其二,你仗义没错,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仗义,很多人还是要追求点名利的,如果他们做了好事,却必须学你不宣扬不留名,他们会不会因为某一些小心思对国人沦为奴隶的事情不闻不问呢?
 
    所以,孔子最后下了结论,在客观上讲,他这个学生的行为减少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家的机会。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孔子是那种一板一眼、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老学究,做学问可以,但做事可能要差那么点意思。
 
    但是,通过孔子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老夫子那睿智、深沉的一面。孔子绝不是那种只知道埋头做学问而不问世事人情的老古董,他的儒家也是一种经世济用的实践学问,有伦理也有法度,有效果也有远见,他知道怎么去调动国人的积极性,更好的去追求一种实质上的正义。
 
    相比较来说,他的后世弟子孟子似乎就要呆板一些,他的学问大多只存在于庙堂之高,倡导君王行“王道”、施“仁政”,而少有关心下层阶级的基调。不过,也正是孟子的这种倡导,最终也让儒家在封建统治者那里站稳了脚跟,倒不是因为封建统治者真的愿意用“王道”和“仁政”的法子,他们只不过是有了一个更好用的麻痹底层人民的手段罢了。
 
    可能也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终将孟子从孔庙的尊奉牌位上驱逐下来的真正原因吧。而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凭借的还真不是一点半点的小学问,他的行为方式、智慧韬略可研究的多了去了。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春秋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