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有人向明太祖朱元璋密报,说大臣郭景祥的儿子手持槊杖追杀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听后大怒,也没有进一步核实情况,马上就下令要锦衣卫去抓这个不孝之子,杀其头以谢天下,郭景祥一听到消息,与儿子吓得抱头痛哭。
![]()
郭景祥是朱元璋身边的近臣,他很早就跟随朱元璋起兵反元夺取天下,一直替朱元璋主管文书,为他参谋辅政。而朱元璋也确实比较关照这个追随了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并提拔他担任自己这一朝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关注这个老部下的个人生活,生怕过得不好,尤其是家庭里面的一些事情,比如父子关系,都是他想要关照的。
郭景祥家人丁并不兴旺,只有一个儿子,当时这个儿子还很小,属于比较调皮捣蛋的那种孩子,因为是独生子,所以郭景祥也有些溺爱这个孩子。这孩子只要一溺爱,难免就会出现一些小事故,比如没大没小,不分长幼尊卑,经常性地顶撞父母,甚至能把你气出病来等等。有一次,在一次父子争执的过程中,有些混不吝的郭家儿子抄起一根槊杖就说要杀了自己的父亲,这本是一句没头没脑的犯浑的话,不料被旁人给听了去,最终报告给了皇帝。
但这只是别人家庭中的琐事,说白了也就是人家自己的私事,管没管得好子孙,要受气的也是自己,这本不关他人的事,可朱元璋太想关照自己的老部下了,插手插得有点狠。所以,当他听见郭景祥的儿子居然说要杀自己的父亲时,立马就气不打一处来,这还了得,还有没有伦理纲长了,怎么处理呢?咱老朱的逻辑最简单,就一个字:“杀!”完全就没考虑他的老部下郭景祥就是这一个心肝宝贝。
可是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说出去的话就是皇命,皇命是不能违抗的啊,否则就有杀头之祸。怎么办呢?正当郭景祥父子不知所措,准备诀别的时候,朱元璋的第二道圣旨就到了,皇帝最终决定不再处罚郭景祥的宝贝儿子,而是命令郭景祥加强对自己儿子的管教,绝不能再出现荒唐的情况。
郭府上下刹那间由阴转晴,有种喜从天降的感觉。可为什么短时间内,朱元璋会改变自己的主意,承认自己之前的那道圣旨存在错误呢?你要知道,这可是整个明朝都闻风丧胆的明太祖朱元璋啊。
原来,这是贤德的马皇后居中协调才得到的皆大欢喜的结果。马皇后一听朱元璋要杀郭景祥的独生子,当时就感觉很蹊跷,她连忙找到朱元璋,对他说:“郭家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平时难免有些娇生惯养,我听说他们父子俩在家也经常嬉笑打闹、没大没小,所谓的儿子杀父亲,里面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再说,郭家儿子那么小,也不可能真能杀了自己的父亲,万望陛下能够派人调查清楚再做决定,否则,即便您一片好心,很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郭家到时候如果绝了后,您心里也不好受啊。”
朱元璋听马皇后说了这情况,觉得很有道理,立即就派锦衣卫前去调查,果然,郭家的这个儿子还非常小,就是和自己的父亲闹着玩,这儿子杀父亲的事情是郭家的仇家故意诬陷的。朱元璋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下令,要求锦衣卫将这个仇家抓起来严惩。
事后,朱元璋诚恳地对马皇后说:“幸亏有你提醒我,否则郭景祥就真绝后了,咱就真有点过意不去啊。”
朱元璋因为自己的个人经历非常特殊,所以养成了生性多疑、残忍狠辣的性格,但他洪武前期和中期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把他这种性格在大明王朝里展现出来,而他之所以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状况,有一个人是功莫大焉的,这个人就是马皇后,她用她的细心、敏感、善良和仁慈,一次次将朱元璋从火头上拉了回来,从而保护了很多人的平安。
可是,马皇后天不假年,1382年,这位两千年封建王朝里最贤德的皇后,可以与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并称于世的伟大女性因病辞世了。从那以后,在朱元璋残忍得有些暴力的性格海洋里,再也没有了那一汪温柔娴静的水域,屠刀屡屡在他的手中被举起,又一次次地落下,甚至还创造出了“剥皮萱草”这种惨绝人寰的刑罚,最终造成了明朝初年无尽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