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世界史 > 欧洲历史 >

1920年代原教旨主义——现代主义争论

2022-12-23 07:20来源:通历史网
  1920年代后期的原教旨主义-现代主义争议的研究引入了一个比较元素,可以看出来相似的想法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
 
  尽管原教旨主义主义被认为是一种美国现象,但文章认为,激发美国原教旨主义者的担忧也引起了其他地方的激烈辩论。
 
  它使用贝尔法斯特,阿姆斯特丹和斯泰伦博斯的三个异端审判作为案例研究。在每种情况下,参与者都是国际加尔文主义网络的一部分,分享了他们绝大多数的知识承诺和教会结构。
 
  然而,当每个团体试图使用他们的教会纪律程序来对抗“现代主义”的想法时,这些共同的智力承诺并没有产生相同的结果。
 
  这项研究表明,社会和历史因素在每次试验的结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贝尔法斯特,最近的爱尔兰独立战争和爱尔兰分裂的暴力遗产为克制和新教团结的呼吁提供了额外的分量。
 
  在阿姆斯特丹,“支柱化”的社会结构意味着辩论主要局限于一个教派,因此可以更激烈地争论,与此同时,在斯泰伦博斯,教会应该如何处理令人担忧的种族问题是关键因素。
 
  在十九世纪,正统基督教思想的知识基础在几个方面受到挑战。圣经批评将文学学术的技巧应用于圣经,将其视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件的集合。
 
  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发现质疑了人们对创造的普遍看法,特别是人类是特别创造的观点。
 
  与此同时,科学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兴起也使人怀疑圣经的一些超自然主张。
 
  这些知识分子运动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现有的神学要么适应它们,要么反驳它们;不能简单地忽视它们。
 
  诸如《论文和评论》(Essays and Reviews,1860年)等作品表明,自由派神学家可以将圣经批评纳入他们的工作中,而大卫·施特劳斯(David Strauss,1835年)和恩斯特·雷南(Ernst Renan,1863年)等学者对耶稣的一系列“生活”则提出了去神话化的、历史化的传记。
 
  新的自由主义神学,如里奇利亚主义,摒弃了形而上学,认为宗教主张在认识论上不同于科学主张,而是基于主观价值判断。
 
  对于保守的福音派来说,这些迁就的尝试走得太远了,要求他们放弃信仰的关键要素,这些信仰本质上是超自然的,并将圣经理解为神所写的作品。原教旨主义得名的《基本原理》(1910-15)系列文章是对这些威胁的回应,并免费分发给英语世界的新教牧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令人担忧的气氛中,原教旨主义获得了社会层面,特别是在美国,福音派的文化优势受到威胁。
 
  原教旨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公开冲突于1922年爆发,当时哈里·爱默生·福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在纽约第一长老会教堂(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的布道中挑衅性地问道:“原教旨主义者会赢吗?
 
  然而,正是在1925年7月田纳西州代顿臭名昭著的“猴子审判”上,当约翰·斯科普斯(John Scopes)负责教授进化论时,这场冲突戏剧性地进入了公众意识。
 
  虽然Scopes输掉了审判,但原教旨主义最终在舆论法庭上失败了。短暂的学术关注将原教旨主义重新塑造为对科学和现代性的落后农村反抗。
 
  这种解释在大众的想象中被戏剧和电影《继承风》(分别于1955年和1960年)所强化,该电影将审判作为麦卡锡主义的寓言。
 
  然而,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196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似乎提供了明确的解释;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原教旨主义是一个农业价值观落后的社区对现代性的反智反应。
 
  Scopes的审判取决于一个相当直接的事实问题,即Scopes是否通过自然选择教授了进化论。因此,人们认为关键问题是进化。
 
  然而,Scopes案并非凭空出现;这是知识承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冲突的最终结果。这不仅关系到生物学理论,而且关系到文化权威,宗教在当代知识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理解世界的整个系统。
 
  这些文化价值观并非美国独有。乔治·马斯登(George Marsden)在他对美国原教旨主义的经典研究中认为,“在美国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地方的新教对现代性的特殊反应在文化中发挥如此显着和普遍的作用”。
 
  然而,他认为,一个例外可能是阿尔斯特,此外,大卫·贝宾顿(David Bebbington)和大卫·塞里·琼斯(David Ceri Jones)编辑的一卷书表明,在英国,原教旨主义“比美国弱得多,但它大致平行,并显示出相同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特征”。
 
  最近的学术研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以政治家和神学家亚伯拉罕·凯波尔为代表的荷兰新加尔文主义是否具有原教旨主义成分。
 
  为了探索这些跨国联系,本文比较了 1920 年代加尔文主义的三次“异端审判”:贝尔法斯特的 J. E. Davey;阿姆斯特丹的约翰内斯·吉尔克肯;以及斯泰伦博斯的约翰内斯·杜·普莱西斯。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遵循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在《与达尔文打交道》(Dealing with Darwin)中的方法论,研究“在宗教社区中达尔文式的审议中,地点、文化政治和修辞风格的不同方式”。
 
  利文斯通选取了“一个空间分布但有意识的自我认同的忏悔家庭——苏格兰加尔文主义者”,并追踪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他们参与进化论。
 
  改革宗或者长老会传统允许一个特别有效的案例研究,原因有三。
 
  首先,正如利文斯通所证明的,它有一套相对有凝聚力的智力承诺,因此关于同一问题的神学争论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结果,更有可能反映特定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神学差异。
 
  这种知识遗产包括,特别是在英语圈,一个共同的哲学传统,将培根的观察和归纳推理理想与苏格兰直接现实主义的常识学派相结合,后者强调人类心灵通过直接感官体验理解基本现实的能力。
 
  然而,荷兰新加尔文主义提供了一种替代认识论,拒绝归纳推理的普遍适用性,并坚持认为除了最基本的直接观察之外,所有观察都是通过预设来调解的。
 
  其次,加尔文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学生经常在姐妹教会的神学院留学,到1920年代,在荷兰,苏格兰,爱尔兰和美国都有知识中心。
 
  最后,加尔文主义教会学,个别会众由民选长老理事会管理,会议或会议,组织成伞式管理机构,称为长老会或classis,这意味着特定的教义不满可以在审判中比许多其他教派更容易解决。
 
  事实上,在1920年代,一些改革宗通过其内部纪律程序对原教旨主义 - 现代主义争端提起诉讼。本文不仅跨越地理鸿沟,而且跨越语言鸿沟,探讨北爱尔兰、荷兰和南非的改革宗团体如何面对现代主义神学的明显威胁。
 
  每次审判都有一个加尔文教派,具有强烈的忏悔身份,但它是多元化社会的一部分。与Scopes案一样,比每次审判所依据的精确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更广泛的文化问题以及神学保守派和现代主义者之间悬而未决的紧张关系。
 
  在贝尔法斯特,爱尔兰长老会(PCI)已经建立起来,这是几个世纪以来苏格兰移民的结果。然而,到1920年代,该市的长老会成员仅比爱尔兰教会的成员略多,而罗马天主教少数民族也显着且不断增长。
 
  荷兰也有三个主要教派:荷兰归正教会(荷兰归正教会,NHK);荷兰规模小得多的Gereformeerde Kerken(荷兰归正教会,GKN);而且,就像在贝尔法斯特一样,天主教人口也在增长。
 
  在开普殖民地,荷兰定居者将他们的国家教会带到了非洲。荷兰归正教会(荷兰归正教会,NGK)在斯泰伦博斯经营着神学院,是那里最大的教派。
 
  然而,两个较小的教派,荷兰归正非洲教会(NHK)和Suid-Afrika的Gereformeerde Kerke(南非归正教会,GKSA),也从荷兰改革宗传统中出现,而英国接管殖民地导致建立了圣公会主教区,以及少数不墨守成规的教会。
 
  通过比较这些改革宗社区,有可能揭示具有相同智力承诺的团体如何解决表面上相同的问题。
 
  当加尔文主义者从他们国际网络的一部分旅行到另一部分时,他们带来了可以用于不同目的的想法。通过研究这种异花授粉,可以追溯这些想法是如何表达的,以及它们如何在各种背景下被用来面对现代性的威胁。这清楚地表明,这些担忧在不同的地区表达得非常不同,导致每项试验的结果不同。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欧洲历史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