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并维护中央集权的补充和调整。
![]() 隋唐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所做出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正式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除了设立内阁外,明朝逐渐完善了一套厂卫特务机构来监督控制朝臣的行为。
![]() 明朝内阁责任制
清朝基本沿袭明朝官制,但是在雍正时期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标志中国封建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所以,从秦朝创建大一统王朝开始,中央行政机关演变的过程,就是相权就不断被削弱而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