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明朝 >

北京兵力严重不足,一位官员告诉崇祯皇帝,为什么反贼越剿越多

2017-11-04 20:08来源:通历史网
    【崇祯十七年三月庚寅,初二日】
 
    崇祯皇帝在中极殿召见文武大臣,讨论对策。
 
    参加朝见的一共有三十多人,崇祯皇帝问起如何应付当前的危局,大臣们“漫应支吾,无他语”,所以讨论了半天,不过是练兵、催饷的旧话,没有谁提出新鲜、有用的见解。
崇祯皇帝
    榆林陷落的消息传到北京,而此时,李自成已经挥师奔向宣府。
 
    崇祯皇帝命令宫中太监上城,守卫九门。太监们的作用,一方面是补充兵力的不足,同时监督守城将士,严格监视出入人等。
 
    这里说的九门,指的是北京内城九门,分别是城北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城东的东直门和朝阳门,城南的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城西的阜成门和西直门。
 
    崇祯皇帝又命令襄城伯李国桢提督城防,全面负责城防事务,同时兼管西直门。其它的每个城门派“勋臣一人卿贰二人”具体负责。
 
    守城的兵力严重不足。有人建议,可以从民间挑选精壮之人,补充城防人员。大学士魏藻德反对,认为百姓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经过战阵,作用不大。更重要的是,百姓害怕贼寇,万一交战之时他们率先溃逃,必定影响军心,形势恐怕就很难收拾了。”
 
    崇祯皇帝认为有道理,下令禁止百姓上城。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那些吃皇粮的官兵和太监们,都不愿为朝廷、为皇爷奋力守城,普通的百姓更不会卖命。这和作战经验关系不大,和民心的向背关系很大。
 
    《崇祯长编》记载,早在这一年的正月,兵科都给事中曾应遴在一份奏疏中谈到当前形势的关键,不是贼众的人数太多,势力太强大,而是百姓们愿意响应贼人的号令。造成的结果就是,贼人所到之处,百姓要么归降,从逆成贼,要么望风而逃,所以各处无人可守。
 
    这种风气的出现,原因在于贫富的极度分化,富裕者越来越富,贫困者越来越贫穷。富裕者过着安逸的寄食生活。而贫穷者虽然每日里苦苦挣扎,但始终看不到摆脱贫穷的一线希望:
 
    “今之绅富,率皆衣租食税,安坐而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赢以役愚民,而独拥其利……故富者极其富,而每至于剥民;贫者极其贫,而甚至于不能聊生。”
 
    即使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危机,那些富裕者依然守财如命,继续盘剥无度,不清楚自己高高坐在累卵之上的危局。曾应遴举了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是西安的秦王朱存枢。

相关内容推荐


明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