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长平之战并不是说一定要40万兵力去守,也不是说40万兵力就足够了。需要多少兵力,最终得看对方投入多少,再结果局势。如果秦军只有五千人,那赵军怎么可能需要四十万,反之如果秦军投入五百万,赵军40万怎么守得住。而战争里,对峙往往是战争开始阶段得试探,或者是交战过后彼此得攻防平衡。秦军也好,赵军也好,不是说去长平玩的。。
秦军是打败韩国,韩国就割让上党,结果上党的太守把上党送给赵国。秦国气疯了,自己辛辛苦苦大了,结果被赵国占了便宜,那要不要拿回来。而赵国,有便宜不拿是赤鬼。就去守。结果秦国太蒙了,连着攻破几道防线,那么赵国就得加人,秦国进攻缓慢也加人,最后就是双方人越来越多,但是进攻越来越慢,最后就对峙了。但是这个对峙只是当时得平衡。一旦赵军人少了些实力弱了,秦军就会攻破防线,反之如果秦军少了,那么赵国就会把秦军推回去。所以,不是长平需要40万,而是抵抗秦军需要40万。而对于战场,撤兵会引发连锁反应,这样子谁都知道你赵军撑不住了。
更别说如果有奸细,知道你什么时候撤,在你撤得时候冲过来,大喊赵军撤了,那时候可不是别人看到部分赵军撤就认为是真的,全军动摇。
赵国在长平防守战的话是不需要40W人的,一开始廉颇只带了20W就已经和秦军处于僵持状态了,后面临阵换将换上主张进攻的赵括。防守20W足够,但进攻显然需要更多的人,所以赵括又带了20W援军,总兵力合计40W。
之所以一口气给这么多军队而不怕粮草消耗,那是因为赵国希望速战速决,与其20W人消耗几年不如40W人打三个月,当然秦国还巴不得这样呢。另外补充一点,为什么赵国后期突然想速战速决,除去粮草不足这个没有证据的猜测外,一方面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另一方面赵国这个时候的外交政策极其失败,虞卿说的很明白了,秦赵交锋,其他五国绝对不会支持赵国,不会支持赵那会不会偷袭赵呢?谁也不知道,所以这个时候赵国高层已经慌了手脚了。
关于长平之战赵国缺粮的理解,有多种说法。个人认为,具体情况应当是这样的:
其一,当赵括带领四十万大军被包围前和被围初期,赵军肯定是不缺粮的。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我们看到“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这句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在前线的赵军的粮道是被白起的军队给断了,这才导致被包围的赵军缺粮。换句话说,就是原本这些赵军是不缺粮的。
其二,经过三年的相持,秦赵两国的粮食消耗都相当巨大。
如果我们说当赵括军队被秦将白起的军队包括时,赵军是不缺粮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赵国国内不缺粮,当然也不能说赵国就已经完全无粮可用了。
我们知道,当赵括到了前线后,就大举进攻秦军。白起采用了迂回的运动战略,先在正面诈败后退,另外布置了两支奇兵,以便乘机偷袭赵军后路。赵军攻到秦军的壁垒下,不能攻入,而秦军的一支奇兵二万五千人已经 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奇兵五千人的骑兵又切断了赵军的壁垒,把赵军切成两断。
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赵国仍然有援军和粮草可以提供给长平前线的将士。
在杨宽先生的《战国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赵括的军队被白起率领的秦军包围后,秦昭襄王的举动:
秦昭襄王听说消息后,亲自赶到河内郡,赐民爵一级,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悉数征发到长平,用来堵截赵的援兵和接济的粮食,并绝断赵的粮道。
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赵国还是有援军和粮草前来支援长平前线的。这说明赵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到了什么时候,长平前线的赵军彻底无粮可用了呢?
那就是当赵括的军队被包围四十多天以后,赵军彻底断粮了。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其三,当长平之战结束时,秦赵两国均已疲惫不堪,无粮草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了。
《吕氏春秋·应言篇》说:“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
《战国策·齐策二》说:“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由此可见,当长平之战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秦赵两国都已经被战争拖得疲惫不堪,两国最高层都希望尽早结束这场战争。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会在廉颇坚守三年后对赵使用反间计,以使赵国换掉廉颇这位善于打防守战的老将军;而赵孝成王之所以中秦国的反间计,也与其希望早点结束战争,使赵国摆脱当下的困境有着巨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