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提到封狼居胥,人们大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霍去病。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军深入漠北,追歼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封礼,并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由此,狼居胥山成了一个代名词,被后代诗文常用于中原民族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但多非实指。其实,这个地方当然不是霍去病一人到过,唐朝,李靖、李绩破突厥的轻骑快马在它山脚下驰过;侯君集灭吐谷浑的大军在这里扎营。甚至到了明朝的时候,明成祖朱棣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还有这里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
中国历史上明朝,绝对是一个尚武的朝代,其依靠强大的武力,恢复了中原历代王朝最强盛时期的疆域。有学者考证,大明帝国的实际有效控制国土面积,并不小于汉、唐盛世。而这中间一个关键的人物是就是明成祖朱棣。以往历朝历代,均为“天子居中,诸侯守边”,以形成四周拱卫之势,但明成祖不是这样的,他非常重视对祖国北方的经营,还在做燕王时,他就负起指挥北方军事之责,并守卫大明江山。这让他在与蒙古的多次交锋中成为优秀军事统帅。当了皇帝以后,他并没有让自己“偏安”南京一心享受,而是迁都北京,又经常率师在外。这就是历史上的“天子守边”,也成了朱棣不同于其他皇帝的最鲜明的特质。
1409年,朱棣命令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精骑10万出征鞑靼,在取得一个小胜后,主帅骄傲自满,不听劝阻,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灭。听到消息后,朱棣大怒,为了消涂边患,决定亲征。朱棣北征蒙古经历由此开始。
1410年1月,朱棣经过周密准备,下诏亲征鞑靼。五月,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北进至斡难河,与蒙古帝国第二十二位大汗本雅失里相遇。斡难河为成吉思汗的发迹之地,是蒙古人心目中的圣地。就在此地,明军击溃了鞑靼主力军,之后又击败鞑靼领导人、北元太师阿鲁台,本雅失里率七骑逃向察合台汗国,太师阿鲁台则东逃。朱棣乘机追击,斩杀无数。随后,朱棣命令停止进攻,胜利还师。鞑靼部经过这次打击,降服了明朝,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优厚的赏赐,其部臣阿鲁台接受明朝给他的和宁王的封号。这一战是明朝历史上皇帝第一次统率大军北跨瀚海,亲自指挥作战,获得胜利。成祖朱棣在班师回北京的归途中,登临了擒胡山(今多伦北),御笔勒铭纪功于岩石上说:“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以此来纪念这次出塞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鞑靼败后,瓦剌部逐渐强盛起来,不断要挟明朝厚赏,妄想占领明朝的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这就有了朱棣的第二次出征。1414年,朱棣大军一路向西北进发,瓦剌人一路有序撤退,其首领马哈木给朱棣设下了一个圈套,一个巨大的埋伏圈。六月初三,明军在三峡口(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击败了瓦剌部的一股游兵,杀敌数十骑;初七日,明军行至勿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瓦剌军3万之众,依托山势,利用骑兵优势发动反扑,想要一举击溃师老兵疲的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