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明朝 >

明成祖五征蒙古是为了得到传国玉玺?传说中的传国玉玺真没啥用处(2)

2017-11-07 15:43来源:通历史网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马哈木下了血本,他囤积岗上的三万铁骑,全是优中选优的老兵,都是之前参加过于鞑靼战斗甚至西征亦力把里战斗的勇士,堪称百战精锐。为了保证给明军迅猛剧烈的打击,马哈木还为这支骑兵部队,准备了超过十万匹的精良战马,保证每个战士都有三匹以上的马可换用,基本上把自己所有的家底儿都搭了进去。但是,他没有想到明军会反咬他一口,会反败为胜。
明成祖
    战斗打响,明军阵容严整,兵甲鲜亮,排成钢铁包裹的大阵,隆隆碾压而来,这让马哈木吃惊不小。强悍的瓦剌骑兵,朱棣派骑兵冲击,引诱敌兵离开山势,遂命柳升发炮轰击,自己亦亲率铁骑杀入敌阵,明军随即群情激昂,呐喊着冲杀上来。将军们抛下战马,率领战士们冲刺,遭遇连番打击的瓦剌军,终于彻底撑不住了。明军汹涌而上,喊杀声响彻山谷,瓦剌军很快败了。明军乘势追击,兵分几路夹击瓦剌军的所扑,杀敌数千,瓦剌军被彻底击溃。第二年,马哈木就派使者来道歉,还送上良马等礼物,赌咒发誓要做大明忠心不二的臣子。而这次战斗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朱棣所组建的神机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枪炮部队,并在战斗中实行“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由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此后,神机营成为军队的一个兵种。
    第三次与第四次亲征,分别发生在1422年和1423年,是针对缓过劲儿来的鞑靼进行的。瓦剌被明军打败,鞑靼趁此机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势力日益强盛起来,从而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并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但朱棣第三次出击漠北,对鞑靼部打击的,但成效不大,这就促成了朱棣第四次亲征,当年九月上旬,明军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以北)时,阿鲁台的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并得知阿鲁台被瓦剌打败,其部已溃散,明军暂时驻扎不前;十月,明军继续北上,在黄河以北击败鞑靼西部的军队,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明,明成祖随即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十一月,明军班师回京。
    142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扰袭大同等地,朱棣决定第五次亲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后,屡请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四月,师出北京北上,进军途中捕获阿鲁台部属,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在至答兰纳木儿河分兵搜抄,但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十八日朱棣病死军中,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
    朱棣五次亲征对盘踞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实施了有效的打击,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而他本人也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逝世。但我们今天有一类人对此的说法却上“作秀”。原因是,五次亲征没有彻底让草原上的鞑靼、瓦剌两部臣服于明朝,以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让明朝财政鸭梨山大,留给后世仍然是一个烂摊子。而我们要说的是,这个世界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的,五次亲征表面上看起来蒙古人没有什么损失,但为了躲避明军兵锋,他们的部落基本都迁徙到了极北荒凉之地,这个损失是很大的,完全可以说是战果巨大,重创鞑靼、瓦剌。甚至,这五次出征是北京最初全中国政治中心的基本军事保证。
    还有一种说法显得更加无知且无聊,即朱棣五次亲征和他派遣郑和下西洋有着类似的目的。郑和下西洋是朱棣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而五次亲征是为了得到传国玉玺。朱棣与朱允炆为叔侄关系,朱允炆继位后实行削藩政策,朱棣担心自己地位,率先发起靖难之役,攻进南京,在城门外与朱允炆对峙,本想逼迫朱允炆退位,未曾想朱允炆却焚烧皇宫,而后下落不明,去向不知所踪。1402年7月17日朱棣即皇帝位,但他这个皇帝来路多少有些“不正”,所以就有了下西洋寻找朱允炆之说。同样,因为“来路不正”的问题,朱棣才对蒙古穷追猛打。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野史记载,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朱棣一心想得到传国玉玺为自己“正名”。
    虽说我们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何用意,但我们一定知道在面对国家统一征战里,传说中的传国玉玺真的没什么作用。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明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