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风云人物 >

国宝级大师袁宝华,朱镕基的启蒙老师

2023-02-14 09:29来源:通历史网
    “从北大毕业时,不知如何工作,袁宝华同志是我的启蒙老师。”
 
    这是朱镕基总理曾说过的一句话。
 
    在很多青年一代可能并不清楚袁老的事迹,袁老是于我国工业、经济以及教育方面都颇有建树,而且为人甚为和善,谦逊,无论在哪工作都会赢得一众人的敬爱。
 
    2015年袁老在北京举办的“系列著作出版座谈会”,无数政要前往助阵。就连卸任后,鲜少出席活动的朱镕基总理,也亲自来到现场。
 
    席间朱镕基愉快地回忆起几十年前和袁宝华同志共事的经历,对这位恩师,朱镕基更是不吝称赞,推崇备至。
 
    那这个袁宝华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受到如此多人的尊敬,就连朱镕基总理也声称他为自己的启蒙老师?
 
    备受称赞的启蒙老师
 
    袁宝华1916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8岁考入北京大学,年少的袁宝华满怀报国热忱,正所谓:“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
 
    在校期间,他参加了著名的抗日救亡运动即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共产党,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打响。袁宝华毅然在家乡发动群众,在地方上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24岁那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自此深深烙上延安的革命底色,那是一种坚持为人民、为国家服务,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贯彻他一生。
 
    由于能力突出,不久后袁宝华就调到了中央组织部工作,为新中国的革命来回奔走。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东北工业部秘书长兼副处长,后任处长。
 
    1951年,就在袁宝华就任东北工业部处长时,工业部计划处迎来了一位青葱少年,他正是刚从清华毕业的朱镕基,刚毕业的他出任了生产计划室的副主任。
 
    新中国初期,中国大部分工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而计划处则是工业部最为重要的一个部门,当时主要工作都落在袁宝华的肩上。
 
    初出茅庐的朱镕基,因为刚接触工作不知如何着手,这时袁宝华对他伸出了援助。
 
    朱镕基回忆说:
 
    “自己当时刚出校门,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也不知道怎样去待人接物,这期间多亏了袁宝华同志。他就像是自己步入工作的启蒙老师。”
 
    当然这不仅仅是朱镕基的印象,而是所有和袁宝华同事过的人的印象:他总是会让你在工作中感受到来自他的信任、肯定及支持,从而让你在岗位上一展身手。
 
    在大家的印象中,袁宝华为人正直,待人从不疾言厉色,尤为真诚,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与他共事的人谈及他都称之为“宝华”。
 
    比朱镕基早来两年的林宗棠,他是在1949年响应中央的号召,投身东北的建设,后在80年代时,出任国家经委副主任、航天航空工业部长。
 
    林宗棠在东北计划处工作期间,对袁宝华同志也是深感敬服,极力夸赞到:
 
    “袁宝华于长期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是一个真正懂得中国经济的领导干部。”
 
    然而事实却也是如此,袁宝华同志总能一眼就看到问题的本质。很多时候的研讨会,在袁宝华的讲述下,总能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
 
    不仅如此,袁宝华还是个工作狂,而且他工作的效率也很高。
 
    比如当年我国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从苏联运来了两卡车做计划的表格,袁宝华带着大家边学边做,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但始终有条不紊。
 
    据后来袁宝华的秘书王守家回忆:
 
    “在东北计划部时,几乎每天在他的办公室都能看到摞着一尺多的文件,袁宝华同志都能在当天处理完,从不隔夜拖延。”
 
    而这也一直是袁老工作以来的态度!除去在工业上的贡献,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他也是立下了犬马之劳。
 
    发展经济,推动企改
 
    60年代初,袁宝华出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后又兼任国资管理局局长。国资管理局是一个全新的部门,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央对此也甚为重视。
 
    袁宝华出任后,在工作中思路清晰,刘少奇也称赞其“头脑清醒”。
 
    工作期间可圈可点,在物资局可以用德高望重来形容。
 
    据原物资部副部长宋致和回忆说:
 
    “袁宝华同志是党政一把手,其作风绝对民主,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而且工作讲究方法,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
 
    还有细节的一点就是,袁宝华在修改别人的东西时,从来不会说全盘否定,推倒重来。
 
    这无疑是给予了作计划的人莫大的尊重,让人获得工作的成就感,从而更热心地投入工作。这些和他共事的人,深有此感。
 
    后来国家经委受到那场革命的冲击,袁宝华也受到了影响,沉寂了一年多,才被重新启用,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临危受命出任国务院生产组组长。
 
    当时全国各地的经济管理机构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而生产组的职能就像是“救火员”一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看到袁宝华同志匆忙的身影,每日来回奔波于中南海和自己的办公室,处理各地相关事宜,而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度过了好几个年头。
 
    袁宝华的秘书王守家说:
 
    “袁宝华同志擅长解决矛盾,很多棘手的问题,到了袁老的手里就能迎难而解。而且他处理问题起来,也是雷厉风行有时候会先斩后奏,在实质上解决了很多问题。”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会议提出要恢复经委的决议,组建经委首要的问题就是干部队伍的组织。
 
    袁宝华想到了之前在东北计划部工作的朱镕基,于是找到曾在东北工业部的老同事马洪,好说歹说要来了朱镕基,让他出任了燃动局处长。
 
    后就企业改革问题,袁宝华带团访问日本,进行考察。就国内企业的问题和日本企业进行了对比考察,回国后向国务院做了一次汇报,李先念提出要搞经济,势必要从企业入手。
 
    次年,李先念找到袁宝华,让经委研究如何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问题。在这之前人大常委就成立了一个起草经济法的小组,彭真和袁宝华带头制定了一部经济管理法即《工业企业法》。
 
    这部企业法一旦问世,势必会对传统企业制度和观念造成不小的冲击。因为这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执行起来会有诸多困难。
 
    但是袁宝华、彭真等人带领大家迎难而上,对企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在经过多次、反复的座谈研讨会后,达成了“扩权十条”准则,取得一致通过后,国务院据此出台了五个企业放权让利的文件。
 
    袁宝华表示: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扩权,而扩权需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在他们的努力下,放权让利文件下来了,而这也意味着拉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序幕。”
 
    在企业扩权解决后,经委迅速推动了企业承包经营制,在当时大大地增强技改力量。
 
    而所有的这些企业法条例几乎都由袁宝华主持,文件来回的修改,其间工作量不可谓不大。
 
    当然这些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据王守家回忆82年到87年,五年的企业改革工作,卓有成效。
 
    特别是技改方面,经委还特意处理了技改局,当时朱镕基出任局长,狠抓企业技术革新,颇见成效。
 
    在工业、经济上都有建树的袁宝华,此后有献身于教育界,被人称之为“教育界的常青树”。
 
    教育界的常青树
 
    1985年4月,袁宝华被主管教育的胡乔木看中。
 
    自人民大学老校长成仿吾同志去世后,人大校长一职空缺了近三年。此时,胡乔木看中了袁宝华,于是大力推荐袁宝华出任人民大学校长。
 
    胡乔木对袁宝华说:
 
    “我们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觉得你当人民大学的校长最为合适。”
 
    此前,袁宝华曾听北大的同学邓力群说起过这事,他说:
 
    “人大的老校长吴玉章、成仿吾那都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教育界的元老。而自己随度过读过大学,但对于办学校却一无所知,恐怕有心无力。”
 
    之后还是在胡乔木的催促和支持下,袁宝华走马上任,出任了人民大学校长一职。
 
    9月8日,人民大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开学典礼,袁宝华出席典礼,台下掌声不断。
 
    出任校长后,袁宝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校的情况,听取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汇报,甚至经常聆听教师、学生的想法。
 
    至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袁宝华对人民大学的教育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用事实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可以说袁宝华通过这些年工作总结出的个人理念,几乎与人大的办学理念如出一辙。就像他在搞现代化建设一样,强调经济、企业改革。
 
    如今学校教学,强调科研活动。教师需结合当下的形势去教学,与时俱进,如果一味按老一套方式教学必会与社会需求脱节。
 
    所以袁宝华在任校长期间,多次在教学方法、内容、制度等方面推陈出新,吸收新的观点、思想以及方法。
 
    对于学生、教师的培养、教育的改革,他之后在自己的《袁宝华文集》里有过论述。
 
    “人大办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意在为祖国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做服务。”
 
    他告诫学生,要做坚定的、清醒的革命者,遇到困难不动摇,遇到事情不糊涂。
 
    教育改革关键就是教学改革,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四化建设需求的人才。
 
    作为教育者,袁宝华以身作则,教人先受教育,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还提出教师不单是知识传播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的建设者。
 
    袁宝华在人大任职期间,也是人大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他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他还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
 
    而这所有的成就背后,自然离不开他的学识、能力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这些他在人大获得了所有人的敬服。人大学生毕业证上“袁宝华”的蓝色人名便是最好证明。
 
    尤其是对于人才的提拔,袁宝华更是不遗余力。他曾说:
 
    要大胆选拔、启用有才能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岗位上磨练、成长。并且要百分之百地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工作,出了事领导担着。
 
    而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在他下面工作过的人,都对其赞佩不已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朱镕基感受最为深刻。在《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朱镕基曾在里面写了一封“给袁宝华同志的信”有一句:
 
    “诗意不多,唯有真情,知我者公,得附骥尾,足矣!”
 
    一句知我者公,道出了朱镕基对袁宝华的推崇和敬意,在他看来袁宝华同志就是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
 
    2015年5月23日,“袁宝华系列著作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朱镕基总理、大副委员长顾秀莲、政协副主席李锦华等老同志,包括中央部分领导人、教育界及学术界上百人出席了座谈会。
 
    顾秀莲也曾在工作中,得到了袁老的诸多支持和帮助。现场也代表老同志发言:
 
    “呼吁所有人都要学习宝华同志对党忠诚、光明真正的高尚品德,以及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座谈会现场,朱镕基总理也对袁老表示了祝贺,还愉快的回忆起60多年前与袁宝华共事的经历。
 
    他表示:
 
    “宝华同志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同事的信任关爱,让其尤为感动,更是多次表达了袁老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的感谢。”
 
    其间也是不吝夸赞,宝华同志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教育理论的贡献。寿超期颐,文垂百世,是朱镕基总理对袁老的深切祝愿。
 
    2018年10月18日,时年90岁高龄的朱镕基来到袁宝华的住处,看望这个亦师亦友、时年已102岁的老人。两人紧握着双手,看着彼此斑白的头发,会意一笑。
 
    两人嘘寒问暖,也感怀过往,相谈甚欢。而袁老的一生就如朱镕基在《敬和八十述怀》所说的:
 
    奉天初识韩荆州,亦师亦友五十秋
 
    廉颇跨鞍情未老,赤臣谋国志不休
 
    企改运筹功绩著,公正廉明口碑留
 
    我学袁公高格调,无愧于心复何求
 
    2019年5月9日,时年103岁的袁老,在北京溘然长逝,正所谓国宝此去何处寻?精神光辉后有继!岁月催人逝去,但精神却永留人间,为我们后人所学习。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