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一家之言 >

对“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体会最深的人,应该是他(2)

2017-11-10 17:03来源:通历史网
  那么,王夫之说这些的意思是什么呢?
 
  王夫之本人以明朝遗民自居,入清之后,隐居衡山不出,着书立说,以终残年。但只要看过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宋论》,就会发现王夫之看上去是在评论历朝历代的历史,但实际上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在反思一个问题,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王夫之这样评论汉朝灭亡的教训,其实也是在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这个说法里的汉,实际上在王夫之那里,更多的是在说明朝。
 
  为什么说是明朝”以强亡“呢?因为,在明亡之后,清初遗民反思之后都认为,崇祯帝继位后,明朝已经面临着内部李自成、张献忠起义的威胁,外部又有女真清朝的崛起。在这种情况下,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先内后外,先和女真讲和,全力平定内部叛乱,再以全力对付清朝,而不应该同时在内外两个战场上作战。
 
  实际上,这个看法在崇祯帝登基时,在士林中也有不少人私下是同意的。甚至崇祯帝本人也是认可的,他任用袁崇焕的时候,也很清楚,袁崇焕所谓的三年平辽,实际上就是和清朝达成和平协议,来为明朝争取一点喘息之机。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明朝却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大家都知道议和是对的,但谁也不敢公开说。只要谁敢公开说,就要被千夫所指,被世人所唾弃。陈新甲就是因为对外泄露了崇祯帝有对清议和的意思,在舆论压力面前,崇祯帝面子上挂不住,才杀了陈新甲,以表示他没有对清议和的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明朝从建国以来,从不接受敢公然与明朝抗礼的平等基础上的和平协议。哪怕是在英宗被俘的极端情况下,明朝的议和姿态也是非常高的。
 
  而到明朝末期,掌握社会舆论的所谓清流和东林士大夫们,正是用这个标准来要求当时的当权者的。但无论崇祯帝,还是袁崇焕、洪承畴,都不能不顾忌舆论压力,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在内外两个战场上长期消耗,直到明朝灭亡。
 
  所以说,王夫之所谓的”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实际上是对明朝灭亡教训的总结。因为,政治不仅需要强硬,也需要在该妥协的时候主动妥协,始终坚持强硬姿态,最后就变成了逞强和硬撑,就名实俱失了。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一家之言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