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发源于辽东半岛,其王族自称是黄帝后裔,领土和行政规划是在汉四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鼎盛时期包括今辽宁和吉林一部,以及朝鲜半岛大部分。鼎盛时期全国人口将近五百万左右,可组建一只五十万的大军,是当时东方仅次于中央政权的第二强国。这也是为什么隋唐两代中央政权一直对辽东和朝鲜半岛不断征伐的原因,不留祸患给子孙后代。
![]()
高句丽具备一个“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内虽存在靺鞨、契丹等其他民族,但并不多,国内的绝对人口属于高句丽族。在高句丽成长过程中曾被曹魏、慕容燕征服,但都得以复国,国民向心力极强,制度文化先进,对抗“外敌”的决心也最烈。
627年王君廓已被处死;638年秦叔宝去世;643年,侯君集因太子与魏王之事被处置;644年,李靖年过古稀;李大亮身体不适,留驻长安,不久过世;尉迟恭早已不问政事,去研究道术了。导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之时,已无将可用,不能已御驾亲征。
唐太宗于644年领十万大军二月从洛阳出发,李世积汇集陆军主力于幽州,然后开始进军。五月初李世积进兵至辽东城下。太宗随后与李世积会兵,合力进攻辽东城,历时12日方攻破城池,此时已是五月中下旬。六月二十开始攻安市城,至九月十八尚未能破城。
在攻安市城之时,双方将领经验都非常充足,高句丽上下非常团结,军队战斗力又不弱,以十五万大军对抗大唐;军事策略非常具有针对性,坚壁清野、筑垒抵抗、诱敌深入 、不断诈降,活活拖死唐军。加上唐军远征,车马劳顿,规模大机动差,又深入他乡客场作战,此时受雨季影响,唐军粮道不通,九月又离隆冬不远,天气随之转凉。因此高句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对唐军后勤长途保障要求太高,加上唐朝那时还没棉花,不及时班师则会全军覆灭,因此班师实为无奈之举。显然,高句丽是知道唐军所处的困境。
这一场征讨高句丽之战,太宗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迁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安市城下围点打援消灭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打得高句丽人深沟高垒不敢出。相对于太宗以往的丰功伟业,大家自然会对这次没能一举灭掉高句丽而觉得唐军败了。
李治灭高句丽后,一共得到176座城池、67.9万户在册百姓;而曹魏灭蜀汉,只得28万户在册百姓;隋灭南陈,只得50万户在册百姓;唐初灭东突厥,西突厥汗国,两国人口加起来勉强超过高句丽;后面的辽太祖只有40万户在册百姓,辽太宗只有57.3万户在册百姓;刚统一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分封了九十五个千户,也只有9.5万户百姓。人口,在封建时代是最重要的,细想一下,当时的高句丽是多么的强大。
话说回来,高句丽跟韩国有什么关系,为何韩国要筹拍电影《安市城》,真的是跟它北边的兄弟一样,懦弱自卑,恬不知耻,乱认祖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