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
也是10月8日这一天,周恩来和林彪代表中共中央,秘密飞往苏联,同斯大林商谈抗美援朝和苏联给予军事物资支援以及提供空军掩护问题。尽管中国共产党已经决定出兵,但周恩来还是带着两种意见,出兵或者不出兵,去同斯大林商讨的。如果中国出兵,那就要求苏联给予武器装备和提供空中支援。
双方谈得并不很顺利。10月11日,斯大林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其中说到,苏联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项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空军。
这样,在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波折。毛泽东认为需要与政治局的同志讨论此事,以作定夺。10月12日,他致电彭德怀、高岗。要求:“(一)10月9日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二)请高岗、彭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10月13日,毛泽东就出兵问题,与彭德怀、高岗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再一次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苏联不出空军支援,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出兵援朝不变。当天,毛泽东把这个决定电告周恩来:(一)与高岗、彭德怀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重组人民军。
两个月后,苏联志愿空军就可以到达。六个月后可以收到苏联给我们的炮火及坦克装备,训练完毕即可攻击美军。在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
(二)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
(五)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周恩来将毛泽东此电内容由莫洛托夫转达斯大林。斯大林作出了这样的回答:苏联将只派空军到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作战。
斯大林这个决定,对中国出兵作战虽然十分不利,但也没有动摇毛泽东的决心。
此时,正值平壤告急。10月15日凌晨1时,毛泽东以周恩来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电报,要倪志亮大使转交金日成。电报说:“请即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同志于10月16日到安东来接引彭德怀同志和金日成同志会面。如倪大使找不到金日成同志,则请倪大使派人去安东接引。”同一天,金日成派外务相朴宪永到沈阳,会见刚刚从北京飞回的彭德怀,要求中国尽快出兵。16日,彭德怀和高岗赶到鸭绿江北岸的安东,召开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大会,宣布中央的决定。严阵以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如箭在弦上,只待最高统帅部一声令下,立即跨过鸭绿江。
作为最高决策人毛泽东,这时更加冷静而周密地考虑和布置一切重大问题,使出兵做到万无一失。17日,他电告彭德怀、高岗,要他们18日来京,并说:“对出兵时间,以待周(恩来)18日回京向中央报告后确定为宜。”
1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会议,在听取了周恩来和彭德怀的汇报后,把志愿军渡江作战和渡江时间最后敲定下来了。遂于当晚21时,电令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等:“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19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漫长的18天——毛主席最终如何下定决心抗美援朝
从10月1日晚金日成要求中国出兵,到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仅仅18天。但对毛泽东来说,却似乎是走了一个漫长的路程。在这决策的过程中,一个一个的困难出现在他的面前。他要对世界大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敌我友三方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能应付自如,迅速作出决断。更重要的是,要以充足的理由耐心地去说服自己的战友和同志。这是多么地不容易!20年以后,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会见金日成时,共同回忆了这段曲折的历史过程:毛泽东:事情总是这么弯弯曲曲的。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动摇摇,斯大林也就泄了气了,说:算了吧!后头不是总理去了吗?是带了不出兵的意见去的吧?周恩来:两种意见,要他选择。我们出兵就要他的空军支持我们。
毛泽东:我们只要他们空军帮忙,但他们不干。
周恩来:开始的时候,莫洛托夫赞成了,以后斯大林又给他打电话说,不能用空军支援,空军只能到鸭绿江边。
毛泽东:最后才决定了,国内去了电报,不管苏联出不出空军,我们去。我看也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