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乙未,初七日】
关于此时明朝廷财政的困难,《甲申纪事》中记录了倪元璐的说法,此人曾经担任过户部尚书。
据倪元璐说,当时每个月各边镇的饷银大约需要四十万两银子。崇祯十七年的一月份还有银两解运到北京来,二月时就没有了。
各地方的饷银断了,在“罪己诏”中,崇祯皇帝却又信誓旦旦地说,不许向百姓加派钱粮和剿饷,这就意味着,所有来钱的路子都断了。
![]()
而《甲申传信录》记载,三月初,崇祯皇帝问户部侍郎吴履中,库中还有多少银子?吴履中说只剩下八万两。崇祯皇帝明确地说:“以备城守,虽各边月饷,亦不可发”。
意思很明白,这点银子留在北京,准备守城时使用。吴履中不同意,说:“若无九边,京师安守?”
吴履中的话很有道理,只是眼下已经火烧眉毛,崇祯皇帝顾不了那么多了。
依靠这八万两银子守卫北京,也支撑不了多久,所以崇祯皇帝下令勋戚大臣们捐助饷银。当时定出的标准是“以三万为上等”,显然,崇祯皇帝对大家的期望很高。
勋戚捐饷中,广为人知的是皇亲周奎的故事。《明季北略》中记载的周奎捐饷的时间比《明史纪事本末》稍晚了几天,大体的过程都差不多:太监徐高到嘉定伯周奎府上去,说明当前形势危急,大家休戚相关,周奎应该做一个表率,拿出五万到十万两银子来,给朝廷救急。
周奎是周皇后的父亲,很明确地告诉徐高,自己没有那么多银子。徐高不敢在皇帝的岳父面前耍威风,急得直哭,再三恳求。
但周奎只是东拉西扯,徐高终于急了,拂然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
意思是说,一旦北京有失,你周奎就是有一座金山,也是白扯。周奎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终于答应借出一万两银子。
崇祯皇帝听说之后,认为太少,要周奎出两万两银子。周奎只好向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还挺有钱,从宫中送出来五千两银子,让父亲再凑五千两,以满足皇帝的要求。
周奎还真不含糊,把这笔钱扣下两千两,其余的三千两交上去应付皇帝。算一算,崇祯皇帝像挤牙膏一样,从岳父这里挤出了一万三千两银子,其中的五千两还是他自己的。
另一位太康伯张国纪拿出两万两,《崇祯长编》中说是一万两,而且时间是在二月份,崇祯皇帝高兴地说:“卿数年以来,捐资杀贼,散粟活众,种种好义急公。兹复倾资输助,用济军兴,深可嘉尚。”
于是晋升张国纪,荫一子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并为张国纪建立牌坊。
其他的高官显戚再没有出资超过一万两银子的。文武百官也要捐,数量都不算太大,多的几百两,少的几十两。北京城里的富豪巨室也被要求出资,但都很不情愿。
和皇亲、高官们比起来,太监们的表现更积极一些。太监王永祚、曹化淳两人分别拿出三万两、五万两。另一位王之心虽然最富有,却只拿出一万两。
许多太监拿出珍藏的古玩,到市上去卖,有的人还要卖房子,筹集银子。从这一点上看,关键时刻,太监们更忠心一点点。
个人之外,各个衙门、各省都要捐,而且规定了数额。南方的省份数额比较多,北方省份稍少。比如江南是八千两,浙江六千两,湖广五千两,山东和陕西都是四千两。只是因为时局变化太快,这些命令最后都不了了之。
《再生记略》中也提到了当时筹饷的办法,一共三种,一是允许罪臣充饷赎罪,二是向勋戚之家借饷,三是举荐兵部尚书张国维前往江南筹饷练兵。
书中还提到关于农民军的一种传言,说“贼兵一路不杀不劫,平买平卖”。
平买平卖、不杀不劫的农民军让人动心,这种舆论对于坐守愁城的崇祯皇帝来说,有着致命的杀伤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