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4日,仅仅做了45天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向参议院递交了辞呈,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统。孙中山此次主动下野,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如果袁世凯能劝清帝退位,他就让出总统之位。这一次,孙中山没有放大炮,他做到了。
但是,孙中山对那个素未谋面的总统接班人很是不放心,费尽心机要压制他,把权力留在革命党人手里。总统之位可以给你,但是有两个条件:
![]()
第一:必须定都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
第二: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第一条,袁世凯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定都南京,把袁世凯调离老巢,孤身南下,就是为了让他成为革命党的傀儡,当一个孤掌难鸣的光杆司令。
第二条,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临时约法》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也就是说,大总统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实权在内阁手里,而内阁则是由革命党操控的。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自己当总统时,他力排众议,坚持采用总统制,把权力仅仅握在手里,而到了别人当总统,他却又把权力收回到内阁,如此厚此薄彼,其用意昭然若揭。
孙中山和革命党的小九九,袁世凯不会不懂,论权谋,你们还是太嫩了,我袁某人才殿堂级玩家。
袁世凯先给南京发了一封电报,内容大意是:如今北方危机四伏,很不太平啊,我心系天下,情牵百姓,甘愿镇守北方当人民公仆,收拾烂摊子。至于大总统之位,我宁愿退出竞争。
这封电报一经公布,袁世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所有人,舆论纷纷倒向袁世凯。同时,从群众到立宪派甚至到革命党内部,大家都反对定都南京。毕竟,北方险象环生是真的,袁世凯若真的南下就职,对北方局势确实会有很大影响。
2月27日,孙中山指派的“南方代表团”抵达北京,目的无非是接袁世凯去南京就职。袁世凯热情接待,一切无可挑剔。但是,仅仅两天后,发生了著名的“北京兵变”,曹锟领导的北洋第三镇官兵上街抢劫放火,外国使馆所在的东交民巷受损严重。
至于兵变的原因,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士兵很久没领到军饷,故自己动手解决温饱问题。但正在的原因不言而喻,北洋军那可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向左还是向右只是老袁一句话的事,不要说搞个兵变,就算是炸紫禁城,只要袁世凯开口,他们也必定是唯命是从的。
兵变后,外国公使团以外国人遭到抢劫为由,调集卫队进入北京,同时向袁世凯提出要求:马上组建共和政府,确保北京秩序,否则我们将调集重兵入京。
你看看,不是我袁世凯不愿意南下,是北京真的离不开我啊。高手过招,高下立下,孙中山是斗不过袁世凯的,面对如此局面,革命党不得不妥协。
1912年3月10日,北京。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南方与北方在经历了短暂的斗争后,终于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中华大地实现了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