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以此感叹不受重用,仕途坎坷。但事情的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不能全归于“命运”。那么,又为什么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呢?
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年轻时以孝行著称于时,曾任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作为皇帝身边的人,一次汉文帝和冯唐谈到赵将李齐才能,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冯唐直言道:“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文帝大怒,立即起身回宫。紧接着,文帝召见并指责其当众羞辱自己。冯唐道歉说:“我这个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当此之时,匈奴大举进犯、都尉孙卬战死。汉文帝再想起冯唐的话,再召之问其故。冯唐回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要支持边防将领,必须赏罚恰当。并主张应当宽恕当时因为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继续支持其守卫边防。”文帝赞同冯唐劝谏,并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复职云中郡郡守。这就是千年之后,苏东坡所写的“何日遣冯唐?”。当然,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年),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国宰相,但很快被罢免。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犯边,汉武帝广征贤良,当冯唐再次被举荐,此时已经九十多岁了,无法再次出仕。因为冯唐出仕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罢相就罢到了九十多岁。因此,便有了王勃的“冯唐易老”。
冯唐和李广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物,虽说冯唐易老,但冯唐始终曾为相,但一生战功显赫的飞将军李广,却没能够封侯。
李广从小生长于簪缨世家,其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多个匈奴首级,被任为汉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虽然皇帝是这样说,但李广却一生未得封侯。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当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事后,李广被调为上谷太守,天天在边境与匈奴作战。后又改调为上郡太守。当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但新皇帝的即位并没有给李广带来新的机遇。虽然汉朝自汉武帝开始,对待匈奴由从前的以和亲割地求和为主的防御性政策转变为主动出击的进攻性政策,但李广仍然是封侯无望。
人到老年,那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对于“李广难封”的问题,王朔问:“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其中,这种唯心说法在日本史学界很是流行。
汉军出塞后,卫青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但李广不受军命,又因中途迷路延误军机,颜面不堪,因此挥刀自刎。
李广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人物,从文景之治到遇到汉武帝这样的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李广的一生,对于汉朝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对于李广不能封侯,后世说法众多。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胸怀不够大度,公报私仇,找借口杀了曾经轻侮过他的灞陵尉。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治军不严。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是到了后期成了“常败将军”,没有卓著的战功。
李广是个粗人,性格耿直。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朝代,特别是汉武帝这样只看结果,若不胜利,就满门抄斩的君主,他不仅不肯溜须拍马,讨好上司,而且不会察言观色,顺承上意,甚至还有些不羁与狂傲。在封建王朝里,不得皇帝欢心,那么“李广难封”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了。
再者,与卫青,霍去病等年轻将领相比,李广已经习惯了对匈奴作战的防御性战略和意识。战功不及卫青,霍去病,有对比就有伤害!背景他不如别人皇亲国戚,性格不懂迎合圣意。盖“李广难封”,其皆出于此乎?
|
刘邦后宫的嫔妃并不是很多,主要就是皇后吕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