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什么,谥号是中国古代某人死去,由其后人(包括不限于儿子、门生)或者朝臣议定后以朝廷(皇帝)的名义给予的一种评价其一生得失的,前者是私谥,后者是官谥。起始于周朝,一般认为是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开始的。一般分为三等,上谥、中谥、下谥。上谥表扬类的谥号(美谥);中谥批评类的谥号(平谥);下谥同情类的谥号(恶谥)。
![]()
谥号具体怎么拟定,一般会依据《逸周书·谥法解》或者其他官方指定的谥号工具书进行,唐宋是太常寺做这件事,明清则是礼部处理。
中国君王的谥号早期是用一到三个字,中间曾被秦始皇废止;自武则天给李治用天皇大帝始,君王谥号往往多于三个字,她还开创了给祖上四辈追谥的传统。到了明朝皇帝时谥号在17到21字,明朝皇帝谥号开头四字是某天某道······皇帝;清朝皇帝谥号最多的有25字,开头四字是某天某运······皇帝。明清时谥号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依据,底下的王公大臣多以一两个字为谥,以文字开头为尊。
作为后世谥号的最高等级——文正,是因为司马光的一句话“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正原本是文贞,为避讳仁宗赵祯而改。当时仁宗朝宰相夏竦薨,众议定为文正,但司马光反对,认为夏竦一生的功绩担不起这谥号,于是就定了文庄,而司马光薨时谥号是文正。自宋司马光宣扬文正为谥之极美起,文正成了统治者从不轻予的谥号,在那些臣民心中自然非常想在自己死后得到这一谥号。
明朝身历四朝、给太子当老师的李东阳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曾经被明孝宗赐过红蟒衣。他临死前,同为楚地三杰的内阁大臣杨一清看望他,向他透漏给他定的谥号是文正,当时病入膏肓的李东阳竟然起身向比自己小又是后进的杨一清叩头。其实李东阳得此谥号更多的是因为皇帝出于“统战”考虑
清朝时得文正谥号的人非常奇特,做为人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满清统治者竟然不给自己 的奴才,而是给汉员大臣。先后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得到。其中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乾隆对他的喜爱不亚于和珅,故而刘墉也敢凭此多次叫板和珅。汤斌是乾隆追赠,原因是笼络汉人。朱珪、李鸿藻、杜受田、孙家鼐则是帝师,曹振镛是四世一品,平定喀什噶尔功列第一,赐画像入紫光阁。曾国藩大家都清楚则不必多讲。为什么有清一代得文正多为比奴才还低的汉臣呢?这是与满人骨子里那只有归随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