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清朝 >

家世大起底:“窃国大盗”袁世凯发迹之谜

2017-11-25 16:35来源:通历史网
    清末民初,风云际会,英雄匪盗陈出不穷,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影响力最大,权位最高,后世争议也最大,他就是袁世凯
    先说说他有多牛逼,袁世凯是继李鸿章之后的晚晴最后一位北洋总理大臣,当过朝鲜总督,在天津小站练过新兵(这些后来成为民国北洋军阀的主力),逼迫溥仪退位,当过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临死前还当了83天皇帝。这就是他牛逼闪闪的成绩,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被一个举人都不是的袁世凯给实现了,我等屌丝是不是觉得很不服?
袁世凯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袁世凯的发迹之谜。
    袁世凯,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因此人称“袁项城”。其实光这个名字,就能看出,他一个人就代表了项城这个地方,没错,他确实是河南项城第一名人。
    数百年间,袁家在项城地区算是比较殷实的大家族,但数代人都是耕读传家,祖上没有出过大富大贵的人物,直到袁世凯爷爷和父亲这两代人,突然就呼啦啦的发达了。
    从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开始,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家族简谱如下:
    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1806~1863.8.8),是袁氏家族中第一个以科举功名进士入仕途的人。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员,最高官职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拔省军门。他的儿子袁保桓也是进士及第,还先后是李鸿章、左宗棠的军事幕僚,长达二十多年,足见三者交情有多深。而且,袁氏这两代人在当时的主要功绩为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立下过汗马功劳。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袁甲三靠科举取得功名,为袁家光宗耀祖,也为后代提前铺好了通往成功的道路。袁世凯有这些爷爷、叔叔辈的帮衬,才有后来的飞黄腾达。
    在保字辈中,只有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没有考取功名,袁保中虽然考试不行,但生儿育女却在行,一口气生了六个,袁世凯占老四,所以又叫“袁老四”。袁保庆妻子牛夫人肚子不争气,一直没能生个儿子,女儿倒是生了好几个,最后只能从兄长袁保中儿子中过继一个过来,于是年龄较小的袁世凯被幸运的选中了,成为袁保庆的养子。
    袁世凯七岁那年,嗣父袁保庆到山东济南当官,袁世凯也被带在身边,后来又随袁保庆到处出差,小小年纪就比别人更早的接触社会和权贵阶层。这样一混就是7年。袁保庆和吴长庆(后来的广东水师提督)是结拜兄弟。
    到了1873年,袁世凯14岁那年,袁保庆(44岁)在南京任上不幸去世,袁保庆遗孀牛夫人只好带着袁世凯回到项城,第二年,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也去世。
    而就在这时,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
    1874年,他的堂叔,在翰林院做编修的进士大老爷,袁保桓回家省亲,见到袁世凯气度不凡,又聪明伶俐,而且两个父亲又刚去世,就决定把他带到身边。于是,15岁的袁世凯跟着袁保桓来到了北京。在这里学习了4年。
    这个袁保桓我们前面提到过,他跟李鸿章、左宗棠可是交情很深,但他希望袁世凯走科考之路,这也是当年很流行的道路,尽管袁保桓对袁世凯调教很严格,但袁世凯却总没太大进步。同在京城当官的袁保龄(袁保桓胞弟)看了袁世凯写的文章,觉得这个袁老四(袁世凯)在学问上天分不高、前途渺茫。
    1876年,袁世凯回项城参加考试,结果没有考中。也正是这年,17岁的袁世凯与沈丘于姓女子结婚。后回到北京。
    1878年,袁保桓去世,袁世凯只好又回到项城。在老家,袁世凯结交了毕生的重要谋士徐世昌
    1879年,袁世凯再次参加科考,还是没考中(举人)。两次失败后也是恼羞成怒,把之前的文章都付之一炬,愤愤地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娱光阴耶?这很有点当年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的遭遇。
    大家可别小看了举人,《范进中举》大家读过的都知道,范进考了一辈子举人,从20岁参加考试,到54岁还是秀才,30年光阴都浪费在科举路上,当然54岁那年终于考中举人了,范进也疯了。那时候科考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很多人挤在这条独木桥上,可以见得难度之大。
    20岁的袁世凯,两次名落孙山,当时曾作诗《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的志向。
    1881年,22岁的袁世凯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前往天津找李鸿章。一条是去山东找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当时兼山东帮办)。哎妈,这两条路,哪一条都是光明大道啊,有木有?
    结果,袁世凯选择了投笔从戎,去找了吴长庆,给吴长庆当幕僚。我们前面说了,吴长庆和袁保庆(也就是袁世凯的嗣父)是拜把子兄弟,当年袁保庆去世后吴长庆还扶过灵柩,俩人关系当然没得说。兄弟的儿子来投靠,当然会给予相当重视。
    就这样,袁世凯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投入吴长庆帐下后,没过多久,机会又来了!
    1882年,朝鲜发生内乱,我们知道朝鲜在明清时期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发生内乱最先想到的就是请求清廷平乱,吴长庆和袁世凯就这样被调往朝鲜,带着3000兵马,他们很轻松就平定了叛乱。
    1884年4月,吴长庆去世,同年朝鲜再度发生内乱,袁世凯带领部队平息内乱,还打败了日本的军队(当时朝鲜内乱日本参与其中),帮助朝鲜训练新兵。
    1885年11月,因在朝鲜内乱上有功,袁世凯在李鸿章的保荐下(这层关系你懂的),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一举成为清廷在朝鲜的“监国”大员,俨然成为朝鲜的太上皇,此时的袁世凯仅仅26岁。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清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