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一手培养的继承人孙登于赤乌四年(241年)病逝,时年仅三十三岁。(相关历史点击《三国最优秀太子,遗书堪比诸葛亮出师表,英年早逝导致东吴衰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孙吴帝国连同孙权一道陷入了深深的惶恐。太子死了,孙权也已经年近花甲,为期不远的权力交接将如何进行?朝臣们的眼光自然落到了孙权另外的子嗣身上。
![]()
孙权的子嗣介乎于曹操与刘备之间,有七子四女。次子孙虑、长子孙登早逝,依然还有五子,胡综由此还曾进《请立诸王表》,希望孙权效光武帝刘秀“男则封王,女为公主”,以达到“内蕃国朝,外镇天下”之效,由此可见孙权虽两经丧子之痛,却并不缺乏继承人。
缺乏继承人固然是祸,但继承人太多也非善事。国家新立,太子猝死,孙吴朝廷的政治气氛由此十分浮躁。《三国志》记载“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官寮多阙,虽有大臣,复不信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由此可见一斑。
孙登死后,孙权诸子中最年长的是三子孙和,最受宠爱的是四子孙霸。后孙和继孙登之后成为太子,孙霸受封鲁王,但两人并没有正式区分嫡庶礼制等第和品级,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吴朝臣迅速集结成太子派与鲁王派两派,孙登时代一团和气的景象不复存在。
在此,要说一说孙吴帝国的豪强贵族。东汉以降,地方豪强势力极强,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掌握在门阀士族手中,这一情势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孙吴当然也不例外。孙权治下的孙吴大约有顾、陆、朱、张四大门阀士族,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顾雍、陆逊、朱桓和张温;除此之外还有步、吕、全、诸葛等势力较大的豪族——可以说,整个孙吴帝国的统治,正是建立在这些门阀士族的力量之上的。
太子与鲁王的分野自然造成了这些门阀士族的分野。其中,太子派有陆逊、顾谭、朱据、诸葛恪等人,鲁王派有孙弘、步骘、吕岱、全琮等人,这两派基本囊括了孙吴朝廷的绝大部分力量,由此引发了二宫之争。
战斗从前太子孙登逝世后的第二年便开始了。先是全氏对顾氏率先发难,顾谭、顾承兄弟被流放到交州;而后陆逊忧愤而死,杨竺、陆胤、吾粲接连下狱,太子派全线溃败。然而鲁王派也并没有占到便宜,诸葛绰、全寄、吴安、孙奇亦被诛杀。二宫之争持续了八年,孙吴朝廷重臣受牵连或死或流放者达数十人,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然而太子派与鲁王派却没有一个是赢家。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孙和、赐死孙霸,立孙亮为太子,并托孤于诸葛恪、孙峻、孙弘、滕胤、吕据五位大臣。两年后,孙权病逝,孙吴进入后孙权时代,只是不知孙权是否早已料到,孙吴帝国的动荡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