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两千余年,亡国之君何其多,他们有的骄奢淫逸,有的暴虐嗜杀,长久下去,失了民心,落得个亡国的下场。亡国之君多遭人怨恨,然而明朝末位皇帝崇祯却无端赚得了后人的些许同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一,明朝乃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满神州的汉人将对民族的感情倾注到了崇祯身上;其二,崇祯跟历史上诸位亡国之君略有不同,他不骄奢,相反还极力推崇节俭,但效果如何便要另说了;他不懒散,不像他祖宗万历嘉靖等一言不合就二三十年不上朝,相反,他十分勤政,称得上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其三,崇祯帝回天无力时选择自尽煤山,对自己的失败总结原因为“诸臣误朕”,这和楚霸王的非战之罪倒是一般意思,死到临头总结原因认为都是别人的错也是没谁了,连自己为什么失败都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这政治觉悟如何能当好一个国家领导,大明如何不在他手里走向灭亡?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看到没有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这个小子从此走向了反抗明朝统治的道路。
此外瘟疫不断,崇祯十四年(1641年),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19] 十室九空。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节约,每月和皇后吃十几次素。
纵观明朝历史,崇祯皇帝和他的爷爷万历和兄长天启这两代皇帝相比,是着实不幸的。登记之前的十几年,基本上处于学习状态,因为他不是皇储,所以又不能跟那些牛逼的大臣学习,比如张居正、孙承宗等人学习。可以肯定的说,崇祯当皇帝之前,是没有接受正规皇储教育的,甚至于说优越的皇家教育都没有。对于治国之道了解甚少,治国理念远不及他的爷爷兄长。这也是他悲剧的来源之一。
在搞清楚明为啥亡国之前,肯定先了解崇祯皇帝接到这个重任之前的明朝是什么样的?
崇祯之前的天启皇帝从新设立了万历末期被废除的工商税、海税,说实话,当时的明朝中央政府还是很有钱的。天启皇帝醉心于木匠活,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与内阁和宦官,露面的次数数都数得清楚。于是造成武将文臣都自由发挥。当时关外辽东的局势还是比较稳定,与后金的作战也是偶有输赢。内部也只是有小规模群众事件。
关于生性多疑,我们就聊聊崇祯皇帝的用人方式吧,古语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这爱折腾的崇祯皇帝倒好,用人不仅怀疑,剿匪干将孙传庭死在乱军之手,崇祯怀疑其未死,不予荫封。
崇祯皇帝勤政节俭。他上任后,立即勤于政务,清除了明朝的一大公害,即大太监魏忠贤。还任用了一批在前朝时遭到罢黜的官员,委以重任,如袁崇焕等。朝廷之风大为好转,简直就有“风清气正”的氛围了。
崇祯皇帝勤政到什么地步?他经常在夜晚加班批阅文件,通宵达旦,彻夜不眠。遇到战事紧急时,更是接连几天几夜不休息,
崇祯皇帝节俭到什么地步?他总共当了17年皇帝,17年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他的吃穿俱不讲究。为了表示节俭,他不吃肉,跟着皇后吃斋。
俗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古往今来的皇帝,没有几个不贪恋美色的。崇祯皇帝则真心没有这一爱好。
当年,崇祯皇帝上任之初,魏忠贤送上绝色美女,崇祯皇帝不为所动。只是为了不引起魏忠贤的疑心,才纳入宫中。据《吴三桂演义》描述,后来,有人将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献给崇祯皇帝,他也婉拒了。
综上而言,崇祯皇帝真是一位好人,然而,却并不是一个好皇帝。
没错,崇祯皇帝登基后,启用了一大批忠臣良将。可是,他和这一大批忠臣良将的关系却极为尴尬。性格严苛、猜忌、多疑的他,一边重用这批忠臣良将,一边却极度不信任他们。为此,他频繁调动大臣。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这种皇帝不信任大臣的结局就是,没人愿意为他卖命。这就使得崇祯皇帝到了后来,不得不重新起用太监,来培植自己的私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