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廉颇出征的时候,赵王问廉颇的话,也体现了赵王对廉颇的倚重。而假如赵国能一直倚重廉颇,也不会那么快就亡国,赵王也背上了错信流言,枉顾忠臣的骂名。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的亡国之战,除了赵王背上识人不清的骂名,最饱受责骂的就是当事人赵括。用纸上谈兵的手段,志得意满的上了战场,最后让赵国一败涂地,为赵国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名将白起也在这次战役名声更响亮。
秦国使诈
赵国原本的镇守之将是廉颇,面对秦国的强攻,尽管赵国实力不如强秦。可廉颇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加上多年以来丰富的经验,也能够打个拖延战。
最开始,廉颇的用兵如神从一开始就能体现。廉颇将营地设置在西垒战场,这样一来就让秦军只能从一路进攻,周围的山势也能阻挡秦军的进攻。
在发现实在不敌强秦的进攻的时候,廉颇选择的退路也很有讲究。退到丹水河后,背靠山脉,这样就能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秦国并不是本土作战,面对这样易守难攻的赵军,秦国越拖劣势越大,秦国选择用兵法。
赵国国君的不贤明成为了秦国的突破口,面对秦国特意放出来的流言,赵王选择了相信,撤下了经验丰富的廉颇,上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中计
秦军放出流言想让赵军主将换成赵括,那秦国对赵括就会有一定了解。秦国当然了解赵括只有理论知识,毫无真正的军事经验,只要在战场上稍微有些变数,赵括一定就会陷入手忙脚乱之中。这也说明了,赵括是很容易被下套的。
如果赵国一直盘踞山间,那么秦国就很难攻下赵国,所以现在最要紧的就要把赵括引出来。把赵括引出来并不是难事,赵括本来就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否则也不可能真的敢接下这份顶替廉颇的委任。只要秦军表现出不敌赵军,奔逃出去,按照赵括的性格一定会出来追击,毕竟他仗着赵国本土作战,又觉得自己理论知识丰富。
秦国也没有料错,只要秦国奔逃,赵括就敢率军追击。当然赵括也不是完全是个“傻白甜”,他也是有着自己的分析的。当时秦军奔逃的首领是王龁,王龁是当时秦军的主帅。赵括一看主帅都在这里奔逃,自己后方又有赵军支援,理所当然的放心追。
但其实这个时候白起已经偷偷的把主军将领换成自己了,王龁带的那一队不过是秦国故意制造的疑兵。赵括并没有实战经验,他分辨不出疑兵和真正军队的区别,只要秦军做的真一点,赵括就会被迷昏头。
而且赵括当时想的也是,自己有退路可走。王龁虽然把赵括引到长平一带,赵括背靠韩王山,一翻过去就是自己国家的增援,而且易守难攻,秦国的主力在这里,支援部队是很难攻占韩王山的。更何况还有丹水河可以突破,秦军主力在眼前给了赵括莫大的自信。
白起用计
白起也是一个久经沙场的主将,赵括这样的战争小白能想到的退路,白起就不会想到?他会给赵括这样的机会,放任他安全回国吗?那当然不可能。
本身白起带的才是主力军,他从主军抽出两万五精锐和五千骑兵对赵括进行围堵。两万五的精锐兵堵住了赵括想要从丹水河的出口,五千骑兵迅速绕上韩王山将赵军后援斩断,占领住韩王山这个制高点。
如此一来,和赵括所想的增援极快,立马撤退截然不同,他早就成了瓮中之鳖。被秦军切断的后援也让他接收不到任何消息,只能在这个小圈里被秦军宰割。
有人说长平之战中,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秦军损失也不低。在赵括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还是被秦国设计下,赵军却还能让秦军损失惨重,赵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秦军的损失并不是秦国大意造成的,可以说是攻打赵国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秦国很大一部分的损失都是碍于赵国的地形,就比如围困赵括那一队疑军就很难保全,还有堵截赵括后路的那一队。
所以这样的损失并不是因为赵括有多厉害,而是赵国本身地势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