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汉朝 >

我国900多年前的女性街头表演,现成为这个国家的国技!

2017-12-06 20:03来源:通历史网
    相扑起源于中国汉代,古称“素舞”,秦汉时称作“角抵”,南北朝南宋称作相扑。据记载西元七世纪日本允恭天皇的葬礼上,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后来成为日本的国技,在日本国内称为大相扑。
相扑
    可它在九百多年前,是我大宋朝最流行的大众体育运动之一。不但城市中有日常性的相扑商业表演,还出现了全国性的相扑竞技大赛。临安城护国寺南的高峰露台,则是一个相扑擂台,在此经常举行全国性的相扑锦标赛,登台竞技的相扑手来自“诸道州郡”,都是各州选拔出来的好手。
 
    到了南宋后期,除过男相扑,最让人感到意外和惊艳的莫过于女相扑。诸君可以在脑海里构想一下女相扑上场的震撼场面。
 
    从现已出土的宋代相扑陶俑、宋墓壁画的相扑图来看,男相扑手都是赤裸上身,下体只包裹一块布条,展露出矫健的肌肉;女相扑手即使不是像男相扑手那样袒胸露臂,也必定是穿着极节约布料的紧身衣,曲线毕露是毫无疑问的。
 
    按照宋朝的规矩,元宵节期间,汴京市民闹花灯,皇帝可以出宫与民同乐,站在宣德门城楼上和民众一同欣赏类似于现今联欢晚会的表演。“召诸色艺人,各进技艺”,这其中就有女相扑震撼的表演赛。女相扑手们皆着装火爆,司马光后来便用“妇人赢戏”来形容表演。
 
    北宋元宵节的诸色艺人的精彩表演结束后,宋仁宗很高兴,吩咐“赐与银絹”,犒赏艺人,卖力表演的女相扑手们也得到赏赐:“内有妇人相扑者,亦被赏赉”。不过皇帝此举,却激怒了一位保守人士——司马光。正月二十八日,司马光便上了一道《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婉转地批评了仁宗皇帝。
 
    现今我们无法得知后来怎样处理这件事的,只不过自此后宋朝每年的元宵节晚会再也没出现女相扑手惊艳震撼的表演了。
 
    据《梦粱录》和《武林旧事》中的记载,南宋杭州的瓦舍勾栏内,一直都有女相扑比赛。“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民间艺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手之资。先以女飐(即女相扑手)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这些收费的商业性相扑表演,通常都以女相扑比赛为亮点,招徕观众入场,之后才是男相扑手间的正式竞技。《梦粱录》和《武林旧事》还收录了杭州瓦舍好几位女相扑手的名号:“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等。这些女相扑手跟男相扑手一样,在“瓦市诸郡争胜”,且打响了名头,可想而知宋朝的社会文化是何其包容开放。
 
    那么起源于中国汉代并在宋朝得到强力发展的相扑是怎么传入日本并成为国技的呢?
 
    据古籍记载,至西元七世纪,在日本允恭天皇的葬礼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后来成为日本的国技,在日本国内称为大相扑。18世纪现代的相扑技术开始形成,直到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将其立为“国技”,今天的相扑每年都要举办6次,一月份、三月份、五月份、七月份、九月份和十一月份,成为群众最喜欢的运动之一。
 
    相扑最早是日本神道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还只是一种适于宫廷贵族的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已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7世纪末出现营利性职业相扑,到18世纪职业相扑运动的兴起,赛制大抵与现在相同。
 
    相扑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级叫序口。现在日本的相扑等级制度也是极其严格,衣食住行都要严格按照各自的等级秩序来。
 
    我国自宋朝后,再无有关女相扑的史籍记载。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汉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