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又任命九个将军带领看家的几万精兵,称为九虎,迎战汉军,但一战即溃,败退回长安。
起义军将长安紧紧包围。
王莽已无兵可调,就释放囚犯,发给他们武器,企图让他们为自己卖命,但囚犯一过了谓桥,就作鸟兽散。逃散的囚犯,又挖了王莽的祖坟,还烧了王莽盖的祖庙,明堂筹建筑。
公元23 年10 月1 日,农民军攻入城内,双方发生港战,官吏纷纷逃亡。
公元23 年10 月2 日,城中少年朱第、张鱼放火烧了皇宫。
公元23 年10 月3 日,王莽亲信王邑扶王莽逃上渐台。起义军包围渐台,双方用箭对射。
下午,王莽的队箭用完,义军攻入渐台,长军商人社员杀死王莽。
愤怒的义军,割下王莽的头,又用刀将尸体砍成无数碎块。
对王莽个人来说,他抗拒不了客观规律,这一点非人力所能改变。同时,他毕竟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没有也不可能依靠人民来解决社会矛盾,而是乞灵于传说中的井田制度,其结果既脱离了现实生活,又使理想成了空想。为古法所绳,是为泥古;为古法所昧,是为谄古。人类文明追溯到几百年之前,每一进步,都是在旧的基点上向新的高度迈进,不管速度有多慢,从来没有一次是靠行倒车得的,思之、慕古都可以,就是不能复古,如果说前者还可以使我们产生幽情、那么后者就会使我们原有的进步付诸东流,这是人类文明听不允许的。
王莽不是冶国之才,他不懂得政策的稳定性,更不懂得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他高于一切声誉,使他以为自己是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因此,他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他不是一个明智的君主,当大臣们有不同意见时,他奖大臣罢官。他喜听各地传来的瑞兆,喜听人们对他的颂扬,他这种做法,堵塞了言路,使阿谄之徒得势,正直的大臣失势,这正是明君所忌讳的。
天风四年(公元17 年)纳言冯常上书谏劝王莽停止发布六箢令,被王莽罢官。
王风五年(公元28 年)大司马司允费兴劝王莽放宽对百姓的限制.王莽将费兴罢官。
王莽发动讨伐匈奴的战争,遭到有识之臣的反对,讨伐将军严尤奉劝王莽,并讲了讨伐匈奴的种种困难,希望王莽息兵,王莽不听,结果战争引发了农民起义。
在用人的问题上,王莽是用人唯亲,多用自己的本族,一些平庸之辈得以谋居高官。他还不断地改革官制,官员的调动,任免频繁,有的官员还未到任,就接到新的往免令,导致一些贪官污吏一上台就加紧搜刮,百姓叫苦不迭。有些地方甚至常年缺县令,靠下级官员兼任,政务没人管,盘剥百姓却争先恐后,贪暴残虐。
一个耽于空想思古,慕古,复古的人,一个没有治国之才,仅靠好名声登上皇位的人,一个朝令夕改的人,一个不善用人的人,怎么不失败呢?因此,王莽的失败,社会的客观必然性是其一,他本人素质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是频繁的,但整个封建历史中,仅汉朝中间被王莽改装和唐朝中间被武则天改制。为什么武则天政制篡唐成功,而王莽却失败了呢?除了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个人才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她用特务政策治理朝政,但同时她又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她任用了酷吏,如来俊臣,周兴等人,但能控制着这些酷刑,同时,她又任用了像狄仁杰这样的人才担任宰相的重要职务。
因此,武则天成功,王莽失败。
王莽的封建迷信思想,是他失败的一个次要原因,但在思想上对他制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他本人就是靠封建迷信上台,即位后对其达到入迷程度。
农民真起义爆发后,王莽想出一个办法,命王匠用铜铸造一个象征北斗星的威斗,相信威斗可以镇压农民起义。
一个骗子说京师有“士功象”大兴土木可以获福,王莽就征调十几万百姓修祖庙,结果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适得其反。
又有人说黄帝娶了120 个妃子成了仙,要天下太平,必须继立皇后,王莽立即派人四出去选美女。
有人说黄帝成仙是因为他建过华盖,王莽立即命令王匠为他造九重华盖。
有人说《周礼》、《春秋左氏》记载: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王莽就带白宫到南郊大哭以止农民起义。
王莽在起义军攻入皇宫,王邑扶他逃往渐台时,他还没忘记带上符命、威斗。最后仍然难逃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