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文史知识 > 传统文化 >

民国图书成“善本”

2018-01-14 11:15来源:通历史网
    一天与本埠市图书馆馆长摆龙门阵时,馆长说,现在“旧藏”、“古籍”很稀少,上级已把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列入到“善本”的序列。我虽浅陋,六十多年前图书就成了“善本”,不仅让我惊诧,更让我失望。在我的认知里,中国目前的“善本”断代和认定,至少应在辛亥革命即公元1912年之前的印本吧。既然如此,与我不期而遇的民国图书,就值得珍惜了。几年前,在本埠一旧书摊一共买下《尔雅义疏》(共五册,齐)、《诗毛氏传疏》(共八册,齐)、《苏东坡集》(共十八册,缺七、十五、十六、十七、十八)。这是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27年至1937年十年时间里“万有文库”1721种、4000册中的3种26册。(后来,我知道,在本埠市图书馆,据说,“万有文库”基本上是齐的。如属真,那得阿弥陀佛一下的)
善本
    这是我在旧书摊上一次淘得最多的旧书。此3种26册,品相完好,无虫蚀、无破页,无残页,连书脊都几乎完好无损,顶多就是封皮封底有些破损而已。由于钤印也较清晰,3种书的来历,便大致有一个脉络。《尔雅义疏》原属“宜宾县立中学图书室”,是一叫文和笙(刘案,文和笙,宜宾县人,为刘文辉高级幕僚,曾任民国西康省财政厅长,四川省财政厅长)所捐赠。《诗毛氏传疏》、《苏东坡集》是“国益图书馆”(刘案,“国益图书馆”为民国四川盐运使署盐运使陈国栋1926年去官后在成都兴办的众多文化事业之一的“国益图书馆”)藏书 。
 
    三种书两种在川西的成都,一种在川南的宜宾,怎样就一块儿地跑在一旧书商手里了?在此之前的七、八十年间,不知屡经多少人的手。于此,别小看了那些专门靠收旧卖旧以获高(暴)利的商贩,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慧眼识珠和他们牟取暴利的天性,我们的一些旧籍旧藏,才得以保存了下来。
 
    为此,遥想宋刻明印,到如今肯定已是凤毛麟角,或者说,除了专门的藏书家和图书馆,大约如果有,也在旧书商的手里吧。一页宋刻一两黄金,待价而沽,我们绝大多数人望旧兴叹罢了。这样看来,今天的读书人,有几册民国旧印,也算得上有些安慰吧。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传统文化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