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清朝 >

清朝皇帝眼中的鸦片战争:洋人像窦娥那样被冤枉,不远万里来上访

2018-02-12 09:40来源:通历史网
    道光知道琦善在天津防务这些大事上不会,也不敢胡说八道,所以心里立刻虚了起来。他不是一个没有军事经验的皇帝,当然清楚在敌方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防务空虚意味着什么。
 
    事到如今,不改变态度都不行了。道光告诉琦善,只要“夷船”不先开枪开炮,我们也不要急着动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双方接触一下再说。这可以算作是道光的缓兵之计。因为在此之前,别说皇帝,就连浙江巡抚对英国人都爱理不理。
 
    琦善奉旨前往大沽口,表面是去拿懿律递交的公文,暗地里也有刺探“英夷”舰队虚实的目的。不看还好,看了心嘭嘭直跳,英国那“夷船”一看就知道是高吨位的大家伙,其船舱分三层,每层都有百余炮位,军舰首尾还各有一门重炮。在速度上,“夷船”更是了得,按照琦善的形容,它们不管顺水逆水,都能飞奔来去。
 
    琦善的报告就像在给道光放一部文字版的资料片,一直困扰他的一些疑惑顿解:原来英国人的船速和机动能力根本就不是他所能估测的,即便他可以在平定张格尔之役中做到几乎一步不乱;原来英国人“船坚炮利”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难怪守备本来就差劲的定海会在几小时之内就让人给解决掉;早先林则徐曾从广州发来捷报,言称海上作战“七战七捷”,如今可算知道其中有多少猫腻了,还“七捷”,要做到“一捷”都不可能。
 
    天津之战显见得是打不了。再看琦善拿来的英方公文,这实际上是英国外相巴麦尊发来的一份通牒,但你要真这么说,皇上面子往哪里搁?所以爵爷的解释是,它是“英夷”的申冤书,洋人像窦娥那样受了冤屈,连三伏天都下起了大雪,所以才不远万里上访,让您这个“大皇帝”来给他们洗冤昭雪。
 
    洋人提出的条件也并不高,就两样,一是要“雪冤”,也就是处理查禁和没收他们鸦片的林则徐,二是要“乞恩”,请求您能够恢复广州贸易,给他们这些可怜的洋人一点活路。
 
    话得分怎么说,这么一说,道光心里就顺溜多了。
 
    对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效果,道光本来就已相当不满。说的也是,让你查查鸦片,怎么最后弄到大动干戈,让人杀到皇城门口来了?当然最惨的还是,由于来不及准备,一时间似乎还打它不过。这不光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还关系到“天朝上国”的体面。
 
    就在道光碾转反侧,考虑要不要扮演清正廉明的大老爷,给“洋窦娥”们一个公道,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的时候,不识相的林则徐偏偏发来密折,上面讨论的仍然是如何跟英国人干到底的事。
 
    道光再也忍不住了,冷淡和不睬也终于变成了无法遏制的冲冠一怒:我这连耍猴都快用上了,就怕再打起来,你在那还要说空话,瞎呛呛,嫌我还不够闹心是不是?
 
    林则徐是个宁折不弯的人,决不会因为外来压力而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接到道光怒气冲冲的批复,他立即意识到,皇帝在和战策略上正动摇不定,所以紧接着又发来第二道奏折。
 
    “英国人船坚炮利不过是用来吓唬我们的,只要我们拿出银子来打造船炮,制服他们绰绰有余。如果不早点动手,只怕祸患将无穷无尽。”在这道奏折中,林则徐再次重申,禁烟是没有错的,“鸦片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就算舜那样的圣人穿越到我们大清国,也会力主严禁。
 
    可是这份“主剿”的奏折在道光那里激起的,只是更多更大的愤怒:“我要不要动手,早点还是晚点动手,还用你来教吗?你说英夷在吓唬我,我看,是你学英夷来吓唬我才对吧!”
 
    道光提起笔,刷刷地给了个上联“无理”,下联“可恶”,最后是横批“一片胡言”。至此,林则徐在道光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曾经“才略冠时”的光环也黯然失色。
 
    1840年9月28日,道光下旨将林则徐予以革职,罪状为“受人欺蒙,措置失当”。虽然是朝廷内部的处罚,其实也是做给洋人看的,告诉他们,皇上替你们“雪冤”了。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清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