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战争军事 > 历史名战 >

解读历史:从军事角度浅析辽沈战役国军的败因

2017-08-29 17:03来源:通历史网
    辽沈战役国军败因:1948年末至1949年初,注定将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间进行的国共三次战略大决战,不但是各国军事专家研究的经典战例,也是众多军史爱好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三大战役中以辽沈战役最为关键,因为这场在黑土地上争夺的成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后两次战役的进程。而辽沈战役的重中之重当然是锦州之战,在这次决定“多米诺骨牌”倒向的较量中,国民党一方并非没有翻盘的机会,但一连串的失误和昏招,加上存在已久的自身的顽疾,使得他们最后的一线希望也付之东流。在这里,在下试着从军事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锦州之战中国军诸多败因中最重要的几点。
辽沈战役
    国军在锦州的失误可谓不胜累举,但简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范汉杰集团坚守锦州的时间太短;华北傅作义集团未做有力的救援和策应;葫芦岛东进兵团的救援失败;沈阳卫立煌集团西进兵团的救援失败。当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失误都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但硬要从中分清主次,也仍然有脉络可寻。下面,在下就个人看法对上述几点逐一分析。
 
    一 范汉杰集团坚守锦州的问题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锦州守军能做好充足准备,玩命死守,那怕坚持两周以上的时间,东西两路救援兵临城下,被截断补给和退路的东野的情况就会急转直下。就如同一年前的47年6月,陈明仁率3.4万余人在四平城面对民主联军三个主力纵队和若干独立师的全力进攻,顽强坚守了整整二十天,最终赢来了转机,变被动为主动,使林彪多了一个“走麦城”的经历。而范汉杰辖十万之众,从10月9日到16日,连外围作战在内仅仅七天便城破兵败,可谓无能之极。国军锦州集团有卢浚泉第6兵团,共4个军14个师15万人,其中的54军和第8军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对抗东野六个纵队(锦州攻坚战前增至十个纵队,但半数多用于阻援和作为预备队)竟然败的如此之快和彻底让人大跌眼镜。
 
    但是,1948年的东野和1947年的民主联军在火力、兵员素质、攻坚经验等方面已经完全没有可比性了。范汉杰对于城市防御的造诣也远低于陈明仁和长春的郑洞国。锦州守军在兵力配属和工事构造极不合理,加上东野在吸取了四平的教训后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如:大量的土工做业;高强度的炮火准备;大兵力的一次性投入等)。因此,要范汉杰在锦州固守两周以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因为他个人能力的原因使得士气低落的锦州国军过早的放弃,也不能成为辽沈战役国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三十一个小时的防守记录,依然是东北国军前所未有的最差成绩。
 
    二 傅作义集团救援和策应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相对于其他战场,情况最好的国军华北战场傅作义集团有没有能力救援锦州。1948年中期,华北国军在兵力、装备、指挥等方面是远强于华北野战军的。虽然在1948年8月,中共华北军区发动察绥战役牵制住了傅系主力35军、暂编第4军等部10个师,但与此同时,华北野战军也被钉死在察绥地区,根本没有能力威胁平津。此时北平地区尚有蒋系李文保定绥靖公署的两个军和石觉的三个军,组成出关作战的兵团不成问题。
 
    1948年10月1日,东野共军攻克义县,夺取锦州的目的一目了然。如果当时傅作义从大局考虑,主动增援东北。只需让山海关守军以进攻的姿态佯动,然后以石觉的三个军零一个师为主,加入李文主力16军,出喜烽口经热河东逼义县,必定会给东野的右翼造成很大的威胁。热河共军地方武装力量弱,无法有效迟滞半机械化的国军。拥有重准备并成整兵团建制出击的此路援军,其效果应该会远远大于临时拼凑起来的葫芦岛的“东进兵团”。 只要东野抽出两个纵队以上的兵力到南面阻援,锦州守军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何况,以林彪细心谨慎的性格,面对三路援军是否还有勇气决战,是个不小的问题。只是这时他再想回头,只怕也是没有可能了。所以说,华北国军那怕只做出全力救援锦州的姿态,东北战场鹿死谁手,就是个未知数。
 
    然而傅作义一心想着老窝绥远,和蒋又素来有隙。所以故意夸大华北地区的安全形式,终不肯调一兵一卒救援锦州,甚至在10月,为搪塞各方,还组织了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偷袭西柏坡”的行动。给蒋造成一个华北国军的兵力要用来力挽狂澜的假象。而更可笑的是,为拉拢傅作义,蒋把华北嫡系部队的指挥权的交给了傅,所以没有傅的命令,连蒋都没有办法调动李、石两部人马出关。作为把一个战区经营的井井有条,很有能力的名将,关键时刻缺乏战略眼关,没有把两个战区当做一盘棋来全盘考虑,不得不说是傅作义的一大失误。而这一重大失误,不但成就了东北国军的败局,也在不久后埋葬了他自己。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历史名战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