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清朝 >

清朝为何能顺利推行“摊丁入亩”?

2023-06-04 14:44来源:通历史网
  1722年,雍正登基,一登基早就开始筹谋实行他的一篮子计划,其中就包括对大清王朝影响极为深远的“摊丁入亩”。
 
  古代封建王权,说到底是大地主阶级政权,雍正的这一“摊丁入亩”政策,一出台,就把底下的大臣得罪死了,雍正也成为满清前期皇帝中名声最臭的一个,有质疑他继承合法性的,有说他手段残暴的,有说他天天拿着血滴子研究怎么杀人的。
摊丁入亩
  什么是“摊丁入亩”?既然如此触及地主阶级利益为何清政府能够顺利推行,并贯彻到底?这其中雍正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摊丁入亩”必须搞!
 
  不同于现在宽松积极的土地政策,国家大力扶持,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交地税,国家每年还要拨款补助大批农民,古代地税,那时国家支柱产业,收地税关乎一个国家的财政。
 
  但如何收地税是一个问题,在清朝早期,实行的是“人头税”,有多少人,就种多少地,然后收多少税,简单粗暴效率高。
 
  但这么简单粗暴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别说过去,就是现在根据马太定律,所有资源最终都会流入少数人的手中。
 
  这群少数人,掌握着大量土地,到交税的时候如果按人头来,一刀切,间接损害的是大众的利益啊。而“摊丁入亩”,基本符合今天个人所得税缴纳理念,多挣多交,纳税光荣啊,少数人,多挣钱,也得多交税。
 
  谁是那群少数人?当然是士族乡绅大地主,但这帮人的势力是跟朝廷绑在一起的,他们支持谁,谁就是皇帝!打仗需要钱,钱从哪里来?还不是这群士族乡绅大地主们。
 
  可以说,清政府中期期能够坐稳政权,统一全国,就是因为维护住了这群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什么剃头留辫子,换满族的衣服穿,那都是小事,只有手上的馍馍和腰包里的银子是真的。
 
  现在,雍正爷你自己觉得屁股底下的龙椅坐稳了,开始对地主阶级动刀了?这合适吗?
 
  “摊丁入亩”一经提出来,就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尤其是以皇位竞选失败的八王爷为首,就要跟雍正爷对着干!
 
  但是对于雍正来说,这事确实得必须干!实在是朝廷没钱啊。没钱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有钱能解决这世间百分之九十的问题。
 
  明政府最后倒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国家没钱,有钱你们都往自己的兜里揣,搞得国家支离破碎。
 
  当然,雍正刚上台,确实也还是位子没有坐稳,既然想实行这个政策,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必要手段,从长计议。
 
  你看八王爷你就知道了,前期蹦的有多欢,后期摔的有多惨,雍正嘴里说着,我是对你一忍再忍,实际上是想忍吗?那是没办法!你看雍正后期翅膀硬了的,八王爷都被除籍了。
 
  那么为了能够将“摊丁入亩”贯彻到底,雍正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将“摊丁入亩”进行到底!
 
  首先来说,雍正提出“摊丁入亩”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大臣都反对的,秦桧这种人都会有好朋友呢,何况他是皇上,再加上少数一些脑子清明的人,和能够在“摊丁入亩”政策中获得既得利益的人总会赞同的。
 
  问题吗总是这样,有人反对,就会有人赞同,好!既然有人反对有人赞同,那么就先进行试点,看看能不能行。
 
  总是有反对的大臣们看到雍正爷这么坚持,也不会再说什么了,试点而已,到了自己下面的地盘,我还能让你掀起风浪,到时候进行不下去,“摊丁入亩”政策也就自然流产了。
 
  雍正爷可能此时心里暗暗一笑,让试点就行,这就算个良好的开始,然后马上祭出了自己的两把刀。
 
  雍正的第一把刀,就是自己扶持的新人,这是再刀这群大地主阶级的肉,用底下的臣子们去做这件事显然是不行了。
 
  他们本来就出自十足乡绅,哪有用自己的刀,亲手割自己肉的人,指望他们有什么大是大非的报国理想,显然是不太可能了,没准背地里研究怎么把自己搞下台换老八做皇上呢。
 
  用新人,就是那种不出自乡绅地主阶级,最好还带点阶级仇恨的,能力上要强的同时,要绝对忠心,不能被这群人给收买了,还要带着对权力的欲望!
 
  以田文镜和李卫为代表的雍正扶持的新人登场了,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出身卑微,放在科举中,估计这辈子都没法出头。
 
  就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底下不服的人,能指着田文镜鼻子骂“CNM!你就是一个监生出身。”田文镜至少也算沾着父亲的祖蕴,读过两天书。
 
  至于李卫那更是,连识字都得现学,官是通过捐钱,朝廷奖励的,说白了也就是买来的。
 
  就这样的人,雍正也敢用?你以为雍正想啊,谁不想手底下的人根红苗正,985,211名牌大学毕业。但是没办法啊,就是这样的人,最后都被雍正提拔到了一品,进入到了中央。
 
  第一把刀只是推进政策的刀尖,关健还要看自己手底下的第二把刀硬不硬,第二把刀就是以军权为代表的各种政权!所谓无强权,不政治!
 
  手握重兵的十四阿哥,一会到京城,就被雍正爷收回了兵权,后来又搞出了“军机处”,主打一个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封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敢不听话?宰了你!
 
  这还不够,雍正爷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又发明了“上瑜”,是国家最高命令,还分为明暗两种,你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回家就看见有阿sir请你喝茶。这一套搞出来,什么六部尚书,几乎都被架空了,你想搞事情。就要看雍正爷手里的刀快不快了。
 
  雍正爷还不放心,为了杜绝你一切搞事情的可能,还成立了秘密特务组织,建立全国信息系统,主要盯死这群大臣日常生活,以及各类琐事,都别想骗我。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过来,大臣们都被打懵了,以前反对只是为了多挣点钱,这么搞下去,命都有可能没,皇帝您喜欢什么?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雍正在位的时候,整个官员系统里的人都人心惶惶,没见过这样的处女座,太吓人了。
 
  雍正是一个残暴的人吗?总的来说并不算是,尽管他建立了这样的一系列系统,架空了手下人的权力,但是他并没有大开杀戒,或者滥杀无辜。
 
  他手下的人也确实过分,年羹尧就是那么骄纵,雍正前期也对他宠的不行,后来没办法把他排在京城守城门,想磨磨他的性格,结果他穿着雍正赏他的黄马褂看城门,跟雍正爷示威。
 
  雍正爷只是一个细腻的,缺乏安全感的人,他把一切都贯彻到底,杜绝一切可能,纵使他对大臣们狠了一些,但他对自己也不懈怠,一年都没有几个假期,就想负责任的把国家治理好。
 
  但治理国家光靠强硬的手段是不够的,他的儿子乾隆上位以后,某些方面,填补了雍正政策的不足。
 
  打一巴掌,也要给颗甜枣
 
  1735年,辛勤一生的雍正爷,去世了,25岁的乾隆皇帝登基。
 
  大臣们看向乾隆的眼神里,都带着赤裸裸的渴望,恨不得说:你爸太可怕了!太吓人了!求求了!
 
  很快乾隆皇帝就撤销了雍正皇帝包括特务组织等的一些做法,一方面稳固自己的政权,获得底下官员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给官员减减压。
 
  雍正爷在位的时候,朝廷的风气是有点奇怪,官员工作做的确实有压力,这也能理解,就是我们自己小时候,父母看着你写作业,偶尔死亡凝视你一下,心态都崩了,还写什么作业啊。
 
  雍正爷不在乎,你们不写作业,都给我,我是工作狂魔,我一个人写,乾隆爷不行啊,差不多得了,你们得帮我分担工作压力。
 
  乾隆一上台以后,一改老爹雍正爷紧张的工作氛围,我们现在看影视剧乾隆的形象也是那种活泼开朗的。
 
  但是,乾隆保留了父亲雍正皇帝一些重要的政策手段,包括“摊丁入亩”,和最重要的“军机处”和“上瑜”。
 
  摆明了告诉底下人,如果你们继续搞事,老爹那一套我们可以继续搞起来,大臣们心想,赶紧饶了我们吧。
 
  而且此时,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类似于玉米,番薯,都在乾隆年间得到了大力推广,连人口都翻了好几倍。
 
  虽然“摊丁入亩”损害了是地主阶级利益,但是随着经济作物品种的改良,无论是百姓,还是地主,收入都有所增加,日子还越过越好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为“摊丁入亩”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乾隆再拿到了由雍正留下的好牌后,也是越打越顺,六下江南,不断放飞自我,一直活到了89岁,直到现在人们还将美好生活形容成“康乾盛世”。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清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