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清朝 >

作为雍正宠臣,李卫为何得罪于乾隆?

2023-06-06 09:56来源:通历史网
  李卫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位重要官员, 其祖上曾经是一名卫千户,到了李卫这一辈,虽然已经没有了官位,但依旧过着富足的生活。
 
  康熙五十六年,渴望入仕的李卫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恰逢当时国库空虚,李卫花了重金买了一个官职,成为了兵部员外郎。
雍正宠臣
  康熙时期,李卫的晋升还算正常,也就是提了一阶而已,从兵部员外郎提拔为户部郎中,他的人生真正迎来转机是在雍正时期。
 
  雍正眼中的李卫
 
  每次新君登基都意味着权力的更迭,在“康乾盛世”当中,三代君王在用人制度和治理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雍正皇帝在用人方面更加注重官员的本事而不是出身,很多清朝的皇帝在使用汉人的时候,都会对他们有所忌惮,但他却不同。
 
  雍正皇帝十分欣赏那些执法严明,行事风格雷厉风行,严格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突出的官员,而李卫就是这样一个官员。
 
  在雍正登上皇位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了李卫的功绩,对他很是赞赏,所以他一登上皇位,就将李卫提拔为云南布政使,负责盐商事务。
 
  盐在古时候是一种很重要的物资,被朝廷控制着,同时由于食盐的暴利,很多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走私,再加上官方和商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
 
  李卫出身富贵世家,从小养尊处优的他对于金钱这种身外之物并不是很追求,因此在管理盐政时极为严格,一分都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
 
  彼时云南贪污之风甚盛,井盐为朝廷所控,官运官销,不少官员借此机会敛财,以致全国盐税亏损,老百姓因为买不到盐而怨声载道。
 
  李卫就任布政司后,对云南盐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引人行盐”、“减量拨销”、“补盐”等,很快就将长期存在于地方盐业中的种种弊端一扫而空。
 
  在李卫的努力下,云南的盐矿销售节节攀升,原本亏损的账簿也有了三十万两银子的利润,如此功绩自然是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嘉奖。
 
  雍正三年,李卫“擢浙江巡抚。四年,命兼理两浙盐政。”
 
  在这段时间里,李卫注意到本地人多而田小,为了养活自己只好靠打劫为生,便征募民力,广辟田地,修建水利工程。
 
  李卫主政江浙,使得江浙日渐富庶。
 
  同时,李卫还负责两浙的盐务,李卫对盐商严惩,对于涉及盐商的土豪、高官更是毫不客气,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高度赞扬,认为其“德行清廉,敢作敢为”。
 
  从结果而言,李卫的种种表现都让雍正皇帝十分满意,也因此一飞冲天,短短十年的时间就从五品官员坐上一品职位。
 
  之后,李卫又检举了步兵将军鄂尔奇为非作歹的案件,而鄂尔奇在军中地位很高,更是清代名臣鄂尔泰的亲哥哥,别人见了他都要避之唯恐不及。
 
  李卫刚正不阿,只要有人犯事,不管你背景有多大,他都照样弹劾,虽说此事被雍正皇帝给压了下去,但雍正还是对李卫进行了嘉奖。
 
  《清史稿·李卫传》:十一年,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上为夺鄂尔奇官,命果亲王及侍郎莽鹄立、海望按治,得实,请罪鄂尔奇。
 
  雍正朝时,李卫成为了雍正帝的左膀右臂,但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后,这种局面就彻底改变了,鄂尔泰、张廷玉这些雍正皇帝的亲信,在乾隆眼里却成了不入流之辈。
 
  乾隆眼中的李卫
 
  雍正的四大宠臣在乾隆眼里都是属于“特殊人才”,是靠着雍正的赏识才一步登天,从而成为朝廷重臣的。
 
  就比如田文镜,乾隆皇帝评价其:“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众受其困……”
 
  言下之意,就是田文镜身为河南总督却不对自己的部下严加管教,欺压河南的百姓,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
 
  而张廷玉的背景很深,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因此刚上位的乾隆并没有着急对张廷玉下手,但还是以“莫须有”的理由架空了张廷玉的权利。
 
  几年之后,乾隆羽翼丰满,便着手对付张廷玉了,他将已经八十多岁的张廷玉革职遣散,削去了一切头衔和荣耀。
 
  对于政绩颇丰的李卫,乾隆皇帝同样也是看不上,李卫虽然有治国之才,但却没有什么才华,而乾隆皇帝是十分看重出身的。
 
  乾隆元年,高宗曾下诏谕:“各省学政要宣扬圣教,以立士子根底。”可以说,乾隆的用人态度和其父亲雍正完全相反。
 
  乾隆认为真正的朝廷重臣应该是科举出身,需要时间积累经验,从而一步步往上爬,这样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实力。
 
  从这一点来看,李卫就完全不符合乾隆的用人标准,李卫大字不识一个,官职还是花钱买的,甚至连批改文件的工作都是他的幕僚做的。
 
  在乾隆的眼里,李卫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盲,而乾隆本人又喜欢风雅和文学,对于李卫这种“粗鄙之人”自然是没有好眼色。
 
  再者就是李卫的性格有点桀骜不驯,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自负,毕竟作为李卫三朝为臣,深得雍正陛下器重,心高气傲也是难免的事情。
 
  其实早在雍正时期,雍正就曾提醒过李卫,《清史稿》记载:“世宗在籓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
 
  《清史稿·李卫传》中也有这样一段:“听说你不能放纵,操守亦不纯。尔其谨慎,毋忽!”指的就是李卫恃权自大,品行不正。
 
  李卫在受了雍正的劝诫之后,也曾有想法更正一下自己的性格,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间一长,李卫还是回到了曾经的模样。
 
  如今皇位易主,李卫的顶头上司已经换成了乾隆皇帝,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在雍正朝能桀骜不驯,但到了乾隆朝就不行了。
 
  乾隆所处的宫廷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和平,因此他十分看重自己的统治力,而心高气傲的李卫很显然有点功高震主了。
 
  李卫不受待见的三大原因
 
  其一便是李卫当户部郎中的那几年,曾经碰到亲王们收受贿赂的事情,当时内部对此有一个特殊的叫法,叫做“赢余”。
 
  举个例子,朝廷拨下来的一万两,通过户部之后就变成了九万九千两,其中的差价就是“赢余”,流入了亲王的手中。
 
  《小仓山房文集》记载,“亲王某属每金千加平十两,公不可。强之,则舁柜置户部东瘤下,署曰:某王盈余。王大惊,谕止之。
 
  李卫当时掌故财库,有一位亲王每次都要从财政拨款中收取一定的“赢余”,由于亲王的身份高贵,许多官员都不愿意招惹,所以只能忍气吞声。
 
  李卫认为此事不合情理,便游说亲王停止收取“赢余”,这亲王自然不愿意听这小小的兵部员外郎,于是李卫便在账本上将这笔“赢余”清清楚楚地记录了上去。
 
  李卫此举弄得这位亲王颜面扫地,不再有任何贪赃枉法,而李卫之名从此也响彻朝廷,为雍正皇帝所知。
 
  李卫此举体现了一个朝廷官员的基本素养,但在乾隆眼里却有点过于不知变通,有损皇家形象的威严。
 
  其二是推荐了一位医术“不行”的道士为雍正治病。雍正八年,雍正帝病重,便下了一道旨意,让他的心腹大臣在各地物色一位能治好他病的良医。
 
  李卫接到圣旨后,立即引荐一位叫贾文儒的道人为雍正治病,而这贾文儒也颇有本事,短短几服药就让雍正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
 
  《清史稿》记载:雍正八年,雍正皇帝回复李卫的奏折,答道:“朕安,已全痊矣。朕躬之安,皆得卿所荐贾文儒之力所致。”
 
  之后,贾文儒在雍正的授意下,开始开药方,因为贾文儒是个道士,在开药方时更加注重长期的身体调养,也更注重清心寡欲。
 
  可雍正并不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在病情有所好转之后便开始松懈了下来,最后病情越发严重,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这本不是贾文儒的问题,但雍正没有反省自己的不当之处,反而将一切责任都归咎于贾文儒,并指控他以巫蛊之术来约束自己。
 
  《清史稿》记载:“公然以妖妄之讥,谓可施于朕前肆其无君无父之心,甘犯大逆不道之罪,国法具在,难以姑容。”
 
  最终贾文儒被杀,李卫是贾文儒进宫时最先举荐的人,尽管雍正没有怪罪于他,但这件事情,乾隆却是记在心里。
 
  乾隆不清楚内情,只是知道贾文儒妖言惑众,而李卫身为雍正皇帝的宠臣,在为皇帝引荐人才的时候不好好调查一下背景,这是李卫的失职。
 
  其三是江浙百姓为李卫竖立雕像,让乾隆极为不开心。乾隆帝在南方巡视时,曾在西湖的花庙中看到李卫的雕像,这是民众对李卫的一种自发地颂扬与缅怀。
 
  乾隆当即下旨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托名立庙,甚为可异!”随后便命人将这些雕像全部拆除。
 
  事实上,乾隆陛下的举动有些过激,民众为李卫塑像,只是表达对李卫的敬仰与缅怀,并非李卫自己所建。
 
  这件事情并没有违法,也没有危害到国家和人民,但在皇帝陛下看来,这件事情实在是有辱文武体统,李卫更是没有资格被后人供奉,所以皇帝陛下下令将其销毁。
 
  总结
 
  当然,这些都是李卫性格上的问题,论治理国家的能力,乾隆还是没有地方去诟病李卫这个治世之能臣的。
 
  比如乾隆登基后,李卫仍为直隶总督,并兼治直隶水事,并对诚亲王亲兵侵犯农奴利益一事进行了调查。
 
  由于这件事办得很好,乾隆皇帝对李卫大加赞赏,之后李卫又将两名贪污腐化的官员都给弹劾了,乾隆还赏赐了李卫一件 “四团龙补衣”。
 
  《清史稿·李卫传》:二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
 
  “四团龙补衣”对于朝廷官员而言那可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普通的打工仔根本不可能拥有,大清两百多年来也不过73个人拥有此等荣耀。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还是很认可李卫的治国能力,而李卫之所以得不到乾隆的宠爱?说到底,还是乾隆与雍正在治理国家上的理念不一样。
 
  诚然,这些被雍正捧起来的官员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其中最多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性格上,例如李卫为人刚正,田文镜为人圆滑,鄂尔泰为人固执。
 
  而乾隆是个很骄傲的人,但他内心却很保守,他觉得李卫和田文镜等“怪才”,并非仕途的必经之路。
 
  此外,乾隆所处的时代不同,他没有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惨烈,更加注重血统和出身,而这也是大清走向没落的原因。
 
  毕竟整个华夏大陆人才众多,如果单纯地以出身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那么朝廷势必会损失很多不可多得的人才。
 
  总而言之,李卫经历了三个朝代,从康熙时期就进入了政治舞台,到了雍正时期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虽然在乾隆时期不受待见,但也是得到了善终。
 
  雍正皇帝对李卫的为人赞不绝口,说李卫行事光明磊落,而乾隆陛下对李卫虽然没有什么好感,但还是按照直隶总督的规格厚葬了李卫。
 
  李卫去世后,乾隆帝亲自吊唁,为了表彰其卓越的政绩和对国家的忠心,特别加封了李卫“敏达”的谥号。
 
  《清史稿·李卫传》:三年,病作,乞解任,遣御医诊视。卒,赐祭葬,谥敏达。
 
  值得一提的是,纵然乾隆皇帝对李卫虽有训斥,但没有为难李卫的子孙后代,李卫的长子还当上了两广总督,其他的儿子也都是四品以上的大员。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清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