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汉朝 >

西汉天命神学和儒学的选择及融合

2023-06-19 09:34来源:通历史网
  天命与天神一开始只是一种模糊的原始信仰,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中国社会中,天命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甲骨文中。众所周知,商代祭司使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卜问天神,希望天神能够给出吉凶的预判。
 
  正如《礼记》所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也就是说,在商人贵族的眼中,鬼神、天命才是最重要的,百姓是第二位的。
西汉天命神学和儒学
  到了西周时代,民本思想开始勃发,周人开始引入带有道德内涵的“天命”观念。在周朝统治者看来,天命并非虚无缥缈的天神意志,而是一种和人事联系紧密的思想。
 
  首先,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尊天明德”的口号。他们认为作为君主,只有实行德政,教化百姓,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天命眷顾。正如《尚书》所言,“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其次,西周统治者还提出了“慎罚”的思想。商朝统治者认为,天命在商,商人贵族可以肆意惩罚百姓,拥有绝对权威。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商朝会出现一系列耸人听闻的酷刑,例如炮烙刑罚、醢刑(将人剁成肉酱)等等。
 
  但是,西周统治者的想法截然不同,在他们看来,刑罚要谨慎使用,一定要在充分调查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处罚。这体现了商周时代天命观念的巨大转变。
 
  这种民本天命观被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所继承,成为孔子仁政、德政的核心支撑。
 
  但是,在战国末和西汉初期,儒家天命神学并未占据主导地位,道家和法家学说给儒家学说带来了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在秦朝统一之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就已经在积极寻找新的官方学说和天命观念,以此论证自身统治的合理性。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多次东巡,就是为了深入东方各国,宣传秦国的统治方针,以此推动政治与文化上的大一统。
 
  可惜的是,由于秦朝过于崇信法家学说,导致秦朝难以弥合六国的风俗文化差异,再加上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的无能,秦朝迅速土崩瓦解。
 
  继承秦朝政治遗产的汉朝并未完全效仿秦朝,强硬推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西汉初年,西汉政府允许关东诸国保留自己的礼制风俗。
 
  但是,随着西汉政权的逐步稳固,重新高举天命旗帜,论证西汉政权合法性,加强西汉专制集权的发展势头已经势不可挡。
 
  随着西汉政权逐渐消灭国内异姓封国,打压同姓封国势力,重新推出天命在汉思想,加强中央集团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天命思想也重新成为儒生讨论的重点内容,当时不少儒生纷纷加入西汉政权,帮助西汉政权重新塑造天命神学。
 
  时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纳了前人的改造,推出了影响深远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他看来,西汉虽然并非传世诸侯国,但是西汉王朝重视百姓福祉,这就是应天承运之举,理当继承天命。
 
  汉武帝如何用天人感应的方式论证天命在我的合法性呢?原来,汉武帝一方面推动行政改革,另一方面,汉武帝积极推动太一神祭祀,以此统合各地风俗与信仰。
 
  正如《汉书》所言,“天神贵者泰一……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太一神是众神中的主神,与天子身份相匹配。如此一来,汉武帝就借助太一神祭祀将汉帝国正统观深深植入到汉朝各地百姓、士人心中。
 
  太一祭祀只是接近传统礼制的祭天之礼,但依旧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因此,在汉武帝时代以及汉武帝之后的许多儒生们前赴后继地上奏献策,努力利用天命神学继续游说皇帝,试图建立一套完全符合礼制的祭祀制度。
 
  到了汉宣帝时期,宣帝主张模仿武帝,继续推行太一神祭祀,故而儒生的理想未能实现。
 
  直至汉成帝时期,各位儒生方才赢来了彻底改革郊祀制度的时机。
 
  当时的大臣匡衡主张改革太一神祭祀制度,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此前郊祀制度不合古礼。
 
  于是乎,他提出,“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汉书》),极力主张重建郊祀礼制。他所说的郊祀礼制究竟是什么呢?
 
  匡衡所说的郊祀礼其实就是在长安南郊修建礼制建制,进行祭天,改革礼制中不符合儒家经典的内容。此外,皇帝应该亲自参与祭天,不可再由礼官代替,如此才能向臣子彰显皇帝的正当性与权威性。
 
  匡衡的改革最终没有被执行,此后王莽借助权力最终完成了匡衡的制度设想,在郊祀中明确地将“天”确立为至尊之神,将全国诸神浓缩在长安南郊祭祀中,免去了西汉皇帝奔波在各地祭祀的繁琐。
 
  与此同时,王莽的改革使得长安城形成了以南郊祭坛为中心的祭祀体系。改变了西汉长期存在的祭坛分散的祭祀格局,使得“王在王城亲祭天”成为此后历代皇帝的必备礼仪。
 
  自从东汉以后,皇帝只需要在中央进行祭祀即可。地方祭祀也不再是皇帝统治地方的重要工具,这也表明了东汉政权对地方统治日益深入。
 
  后世儒生遵循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在郊祀制度上发力,前赴后继地改造西汉王朝的祭祀制度。并最终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年改造成功,这种改造历程体现了西汉儒生自主融入汉朝政权的努力。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汉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