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考古文物 >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准备对其修复时,意外发现50000多件文物

2023-07-15 09:26来源:通历史网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着一场三天三夜的大火,当时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付之一炬。大火后,残留在废墟上大水法成为了当时无声的罪证,既是英法联军残暴掠夺的罪恶,也是国家衰弱受人欺凌的明证。
 
  随着这场大火,无数奇珍异宝也流落海外,而这座汇集了几代皇帝投入和建造的人间梦境也不复存在。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这个问题就一直在诸多争论之中。
圆明园
  不过,重建还在讨论之中,考古发掘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启动,随着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考察研究,意外在圆明园废墟中发现了50000多件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重要文物,如乾隆年间的鎏金铜象首、嘉庆御笔石刻等。
 
  这座曾经为帝王钟爱的皇家园林,藏着无数珍宝和风景的人间梦境,究竟藏着多少宝物和故事?也许,透过重重历史,那些被烽火淬炼过的往事,才是历史真正留下的宝物。
 
  皇子的赐园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座佳园,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园林往往体现的是主人的心意、境遇和审美,匠人纵然有手艺,也多是体现主人的意愿。
 
  而圆明园的起起落落,也诠释了这句话的深意。康熙48年,当时31岁的四皇子胤禛收到了一份礼物:康熙赐给他一个清初内务府没收的一个私家园林。
 
  当时在北京的王公贵族都有意购地修建私园。长安居,大不易,虽然私园的面积不大,但四皇子为此挖空心思。不久后,康熙来到了这个私园赏玩,大为惊讶,重重赞赏了四皇子。
 
  原来,胤禛别出心裁,令工匠务必取天然之趣,将园林修建的纯朴天然,少用人力,少见奇巧。对比其他王子皇孙,尽显朴素之风,而路过的景点,也是以桃花坞、竹子院、金鱼池等为名。
 
  对于当时56岁的康熙帝来说,面对家国大事、财政亏空的忧虑,常年徘徊心头,而儿子的简朴务实深得他心意。高兴之下,康熙不仅大加赞赏,先后来了13次,还为这个私园取名为圆明园。
 
  “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即对四阿哥品德的期望,希望他做一个品德圆满无缺之人;“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则是愿四阿哥睿智通达、光明磊落,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寄望了。
 
  “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到了晚年,康熙对四阿哥的评价可以说是又有皇帝的赞许,又有为人父的欣慰。
 
  随着雍正皇帝的继位,圆明园也从皇子的私园一跃成为皇家园林。此时,雍正皇帝的身份也从收敛锋芒的皇子转换为意在天下的皇帝,而圆明园耳朵建造也从一个私园,渐渐堆山挖湖,扩建了不同的区域。
 
  帝王的居处
 
  在雍正帝继位不久后,圆明园就开始了改建。在建筑理念里,规划了朝政建筑区,用于雍正帝对朝政事务的处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每日在勤政殿里召见群臣,批省章奏。
 
  而圆明园西部的“九洲清晏”则是后宫居住之所。取九州大地,海晏河清之意。在历史上,雍正帝可以说绝对是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十三年在位期间,勤勉务实,光是批复数万件奏折上写下的批语多达一千多万字。
 
  圆明园的扩建之初,许多大臣以为皇帝前往园林是为了赏玩游乐,也就不再前去日常汇报。雍正不得不下旨:“想诸臣子以朕驻圆明园以图安逸,故将所奏之事有意简省。”又解释自己留在圆明园是因为郊外环境更好,这才让臣子到圆明园日常奏对。
 
  可以说,此时的圆明园已经成为了皇帝日常生活办公的又一选择,而随着帝王常驻,圆明园的使用属性也越来越强化,变得丰富多彩,景色各异。
 
  为了孩子读书所设的学堂学楼;各种宗教建筑:汉式佛教寺庙、喇嘛庙、道观、清真寺以及专门供奉皇家祖宗的专门祠堂;为了观赏戏曲的三层楼大戏台清音阁,为了取悦皇子用于游戏的买卖街……
 
  除了各种生活性设施,在圆明园还有一大片土地用来专门进行种植,并非种植奇花异草,而是老百姓的谷物粮食,以表达帝王对以农立国、民生之事的重视。
 
  每年3月到11月,历任皇帝就会从紫禁城到皇家园林里来居住,日期长短不一,有时候会高达一年中300多天留在圆明园居住,而这座皇家园林,也成了帝王得意之作、御游之所。
 
  盛世的奇景
 
  1744年,扩建了圆明园四十景后,乾隆帝挥笔写道:“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并认为不必再修园林了,虽然他最终还是违背了这个承诺,但从当时的圆明园来看,已经无愧为“万园之园。
 
  一切可以想象的美妙都浓缩在圆明园的风景中。到了乾隆年间,圆明园更是得到了乾隆大力扩建。在乾隆上位之初,圆明园又开始了一轮并园,这一次,乾隆的理念已经从上一朝的实用性,转为收天下园林景色于园中。
 
  在雍正一朝,国库渐渐充盈,最多是达到了6000多万两库银,甚至在发生了准噶尔之间的战争后,还留下了将近一半的的库银。到雍正死后,国库仍有3453万两之多。
 
  虽然乍一看,皇家富有天下,无所不有,钱财更是小事。但小事也怕细处看,到了康熙死后,国库里只剩下800万两库银,毕竟平三藩、收台湾、据沙俄和准噶尔的战争,处处都要花钱。
 
  到了雍正继位,外部环境比前一朝好了很多,但国库艰难的阴影始终没有散去,其财政改革也为后世繁荣奠定了基础。无论是享乐还是修园之事,雍正都极为克制,也就使得圆明园的改建多以实用为主,少有奢靡之景色。
 
  不过,在乾隆继位之后,前代外患大多已去,而内忧的帝位之争,也在他受爷爷康熙青眼有加之后化为无形。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皇帝,乾隆在圆明园的改建上也有了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继位不久后,乾隆将一些从王亲贵族手中没收的园林并入了圆明园,形成了圆明五园,这是圆明园面积最大的时候。随着圆明园的修建,又陆续添加了六个景区。
 
  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绘成,形成了万园之园的大成景观。六下江南的乾隆,将江南所见各种名园都浓缩在圆明园的四十景中。到了乾隆十年,由于乾隆偶尔对西洋画中“水法”产生了兴趣,又叫来了意大利教士郎世宁,询问什么人可以仿造“水法”。
 
  所谓的水法也就是现在的喷泉,在同时期的欧洲,法国古典主义的园林引起了一阵风潮,也通过传教士到了中国。从乾隆十年开始,长春园北面修建了第一座西洋建筑“谐奇趣”。
 
  随后,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五竹亭等等西洋楼进去陆续建造。从乾隆十年到乾隆四十八年,西洋楼建筑群前后历时三十八年才建造完成。
 
  大水法的建造可以说是帝王一时的心血来潮,而为了建造大水法,历经三十八年的人力物力投入后,留下了最著名的一景——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后的一角废墟。
 
  在乾隆一朝,国力发展强大,到了各国都羡慕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随着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和雍正摊丁入亩的改革,人口也在急速增长。
 
  在农耕文明中,人口就是劳动力,在不以人数为收税根基之后,人口的增长直接从乾隆6年的1.43亿达到了乾隆60年的2.9亿。尽管红薯等高产食物稍微缓解了粮食压力,但底层百姓依然面临土地被兼并、吃不饱、贫困潦倒等问题。
 
  同时期的欧洲,看不见的火种在燃烧。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的旋风正在改变社会,而先进文明的形成也对外展开了扩展趋势。而在中国,皇帝大修园林,农民苦苦度日,到乾隆晚年,盛世出现了裂痕——白莲教起义爆发。
 
  在将近十年后,白莲教被镇压。但康乾盛世也不再有人提起,嘉靖时期,主要扩建了圆明园的附园绮春园,一年停留约有162天,而在道光帝时期,一年约住260天,近9个月都在圆明园生活,最长的一年达到了355天,只有十多天不在圆明园里。
 
  到了咸丰帝时期,除了没有记载的几年,平均在圆明园流连长住也达到了216天。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当年10月7日,联军司令部下令抢掠三天,侵略者的狂欢开始了。
 
  10月10日,无数奇珍异玩被大火熊熊燃烧,曾经傲然中西方的园林景观付之一炬,而乾隆历经38年之久建造的大水法的残景成为了这个帝王用尽五代、人间梦乡的缩影。
 
  重建、修复和怀念
 
  大火熄灭了,但圆明园的故事还没有停止。很多时候不过是在悲剧的大树上萌生一些灰暗的枝芽。在海外的法国,大文豪雨果写下《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作为道贺,极尽对圆明园劫掠的嘲弄和激愤,最后写道:“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而在大火后,有活下来的太监勾结土匪地痞,拆除还没有毁坏的建筑木料,一遍又一遍,残余的东西被拾捡、带走、贩卖,1904年,圆明园处于无人管理,当时的总管机构也被裁撤了,此类行为更无人理会。
 
  到了北洋军阀时期,西洋楼的石料也被掠夺。曾经的人间胜境不复光彩,一些老百姓住进了曾经的皇家园林里。圆明园随着主人的命运起起伏伏,最后一沉不起。
 
  它本就是顶级的权力和富贵的产物,同时凝聚了时代里无与伦比的精巧和人力。但当枪炮响起,人们仓皇而逃,饥饿时一块馒头也许比金子更值钱,而这人间富贵的象征,只有无可奈何随着命运飘零而去。
 
  历史之中无新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秦朝的阿房宫何尝不是极尽人间富贵,却在国家动荡之后,毁于大火和焦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重建圆明园的呼吁一直存在,反对重建的声音也同样激烈。有人说,留着圆明园的残骸,是铭记国耻,是激励人心的证据,而复建派则希望展现辉煌,以今日大国崛起的面貌扬眉吐气。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发掘工作,断断续续的发掘文物50000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嘉庆皇帝御笔石刻、“地天母”铜像、鎏金铜象首……
 
  自上世纪80年代,圆明园管理处成立,致力于寻找流散文物工作持续进行,调查线索、登记造册,而在海外流失的文物,近年来也不断有回家的好消息传来。
 
  至今,仍然有很多文物流失在海外,在英法两国博物馆里,流失在海外拍卖的清单里,也漂泊在海外的私人收藏里。而很多文物,虽然我国专家学者想要研究,都不一定能够从外国借到。
 
  圆明园的兴盛和毁灭,是时代在兴衰起落之间一笔。是天下兴亡,百姓最苦的明证。也是当一个国家封闭、不思进取、安于享乐之时,必会受到欺凌的教训。
 
  无论是阿房宫,圆明园,还是其他王朝的宫殿,往往随着岁月而雨打风吹,而求长生、求万世的秦始皇也好、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也好,也并没有因为取得了无上的富贵和权力,真正实现万世基业。
 
  在文物里,我们觑见了艺术曾经的光辉。在历史里,我们寻找着过去的教训。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能守富贵的,唯有太平,能成盛世的,也起于太平。而太平盛世,就要有自强之力,唯有自强不息,才是真正长久之道。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考古文物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