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明朝是一个十分动荡的年代,所谓的动荡不止是指社会局势,当时的天气也十分反常,尤其在冬季,经常会出现大雪覆盖的景象,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小冰河”时期。那么三百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冷?我们来了解一下
![]()
小冰河时期到底有多冷?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时期当时的天气依旧寒冷,因为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小冰期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气忽冷忽热,变化不一,令人们苦不堪言。
冬季来临时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十分干旱,并且伴随着洪涝灾害,中国一直以来十分提倡农业发展,在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也是如此,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依赖气候变化生存。
如果赶上风调雨顺就会大丰收,不幸赶上气候变迁农业则会十分受限制,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忽高忽低,间接性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变的十分苛刻,也影响了粮食的丰收,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在中后期这种情况更为恶劣,当时的天气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十分罕见,洪涝、干旱、地震、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在短时间内接踵而来,社会破坏程度巨大。
频繁的自然灾害农作物受到了严重影响,畜牧业也受到了巨大打击,导致出现许多难民,影响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国运,百姓颗粒无收,国家无法进行正常税收,这使当时亏空的国库感到了巨大压力。
于是就开始采取强硬手段,不停的催征税,加派税收,令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朝中后期这种现象不但没有改变反而严重,由于政府的腐败不堪导致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生存条件。
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流民,百姓流离失所代表着这一封建社会的一大不稳定因素,甚至可以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此现象不能有效得化解,将百姓们逼到一定程度,流民与饥民相互结合,只要数量够多得情况下,就会引发农民起义,严重点说就可以改朝换代了,选举出一位能带领大家走向美好生活得人当领导者。
是气候问题还是天谴?
古代时期人们都十分相信鬼神之说,认为这种因气候导致得自然灾害是老天在变相惩罚违背天意的人们,如果天降异常则会被人认为是要改朝换代的景象。
因此,每次遇到天灾人祸的情况,皇家除了要赈灾安慰人心之外还要像上天祭祀表示自己愿意改过自新,以求上天保佑王朝的繁荣昌盛。
但频繁的自然灾害无疑对人们心理造成了微妙的变化,再加上当时政治的腐败,令百姓们哀声一片民不聊生,当时的社会下百姓肯定会将这种灾难归罪为“天怒人怨”。
从14世纪到19世纪这不断变化的五百年之内,国家的气候变化并不是特别均匀,其中最为寒冷的年份是17世纪,尤其时1650年到1700之间,一共经历了十四个极寒的天气。
江西省的橘子林都被寒流彻底摧毁,在这短短50年之内,洞庭湖被冻住了三次,洞庭湖总面积为2579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如此之大的湖面被冻住可想而知当时的天气条件是如何极端寒冷,据史料记载这50年内,我国的冰雪非常多。
据《北游录》记载,北京的运河一年之中有三四个月冰冻周期,而1930到1949年运河每年的冰冻期根据气候变化缩短至两个月内,约在1653年《北游录》的创作者谈迁从杭州前往北京。
阳历18日到达天津,当时的河床已经有结冰迹象,1655年阳历3月5日,开始从北京返回杭州,北京的运河才开始融化,这107天的冰冻周期可见明朝的温度到底有多低。
明朝这一气候现象间接性加速了灭亡周期,同时也前所未有的放大了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弊端,对中华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的康熙乾隆盛世也无法弥补这一时期带给人民的心里创伤。
因为在这个小冰河时期外族不断侵扰中原王朝,大家知道北方多为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也是靠天吃饭,牧草的生长好坏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前景。
当天气进入寒冷周期,再加上连年旱灾导致土地湿度极其低,牧草的生长受到了巨大影响,毫不夸张的说,草原出现了沙漠化,极其干旱,也正是因为如此,牧民受到了很大影响。
没有粮食收成畜牧业也得不到发展,农民只好南下掳掠才能有生存希望,但这一行动直接给封建王朝造成了威胁。
内忧外患的明朝
但他确实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为了治理好国家大事他从来不沉迷酒色,堂堂皇帝的衣服都是补丁,后宫也提倡节俭开销,但即便如此,明朝的天灾人祸却从未停止。
从历史上有许多人争议明朝到底是因为什么灭亡的,有人说是天灾人祸还有人称是党羽纷争,但没有一个人去指责这位崇祯皇帝。公元1628年,也就是这位皇帝继位的第二年,北方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旱灾。
给土地造成了巨大损失,光秃秃的土地,寸草不生。据史书记载崇祯年间陕西大旱,第五年开始闹饥荒,第六年洪涝灾害降至,第七年庄稼开始有大量蝗虫,第八年旱灾颗粒无收,第九年继续洪涝灾害,到了第十年庄稼地里像沙漠一样,只有一望无际的土地。
不仅如此,水灾过后就是瘟疫,河南地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自然灾害,明朝兵部尚书看到这一景象上书与朝廷,讲述河南省发生了蝗灾和旱灾,导致粮食没有丰收,人民也流离失所,地方空空一。
在后来每一年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蝗虫灾害,这里的出现了一个大人物“闯王李自成”本是农民兵起义,在这时就有很多人去投靠他的军队里,因为日子实在不好过,冒险投靠李自成后还会有一线生机,最起码能顾着温饱。
没过多久,祸不单行发生了可怕的瘟疫,疫情由河南蔓延至北京,导致许多人身亡,北京有将近40%的人因为疫情丧失性命,没过两年,天津地区爆发鼠疫,这个死亡率达到了高峰。
因为这种病情只要被传染后1~2天之内死亡几率极高,面对这一疫情百姓们慌乱不堪,首都离天津比较近,从而导致地区混乱,而这种人传人现象迅速使江南地区也收到后到影响。
俗话说“大水过后必有疫情”江南洪涝灾害过后,隔年开始发生瘟疫,可以说崇祯皇帝即位之后一直在努力赈灾救人民出水深火热之中,但人与天斗力量渺小,尽管如此自然灾害也没有因此停止。
回首看明朝这些天灾人祸,人为根本控制不了,明朝就算实力再雄厚也会在一次次的灾害中被逐渐掏空,所以要说明朝为何灭亡原因有很多种,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天灾人祸。
假如没有这些自然灾害,百姓们安居乐业,就不会有人为了生计而谋反,如闯王李自成军队在明朝末期依然有着强大的战斗力,清朝八旗就算再精兵良将也只能说与明朝打一个平手,可惜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彻底使明朝变得不堪一击,就算是皇帝也无法阻挡朝代的衰落。
明朝时期的外患“女真族”
女真族人常年以畜牧业和农业发展为主,由于明代后期1571~1644年间,我国的北部地区气温不稳定光是降雪就高达36次,冬季极其寒冷,农牧地代降水异常稀少,沙尘暴每年都会出现,时间长了造成了大旱。
女真族的安稳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与威胁,人民的家畜死的死,民不聊生为了生存下去只好像明朝宣战,像南边进军,靠着夺取粮食度过饥荒。
1622年间到1626年间,女真族先后攻破了沈阳地区110多座城市,明朝第一大关山海关周围几乎都是女真族的地盘,1644年李自成带兵进攻北京,京城陷入重大危机,崇祯帝上吊自杀身亡,明朝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从此开启了大清时代。
结语
历史上的小冰期对明朝整个时代有什么影响,除了政治腐败,农民军起义,军事状况不乐观之外,气候的变化不一导致天灾人祸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温度的不断变化植物根本适应不了,导致大量的农作物产量下降,这对人民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灾难,小冰河时期使中国的古代农业文化走到了尽头,这种少见的天气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兴败衰落。
在这同时英国的内战和宗教改革战争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西方学术称之为“十七世纪的世界危机”,世界所有的人类证明了,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任何一个建立在农耕社会条件下的封建帝国,没有一个能应付“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