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世界史 > 东南亚历史 >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强推英语,排斥汉语,后面想重建华文教育体系,让汉语成为“主导’性语言,结果不如人意

2022-10-05 16:35来源:通历史网
    新加坡是全世界除中国外华人占比最高的国家,然而,这个国家的通用语言却并非汉语而是英语。这和李光耀有很大关系,他认为汉语有劣势……
 
    事实上,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时,新加坡的华文教育还是很旺盛、发达的。
 
    当时的新加坡学校全面学习国内,清朝的时候国内盛行私塾制,新加坡也盛行私塾制。民国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中学,新加坡也效仿改革。
李光耀
    在1912年到1939这27年时间里,当地华人共先后创办了243所华文学校。再加上当时新加坡的师资力量和教材都是直接从国内引进的,直接导致新加坡华族对中国的认同感极强。
 
    然而,1939年开始,殖民当局就开始干涉华文教育,后来日本占领了新加坡后,华文学校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学校数量一度比巫校还要少。
 
    二战胜利后,汉语再次在新加坡恢复了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不但有华文中小学,新加坡华人们还在1956年创建了当地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
 
    当时的新加坡,华文学校始终和争取自治站在一起,就连李光耀当时都说,将来一定会“注重华文教育与文化,争取华文成为官方语言。”
 
    当新加坡自治后,李光耀当即开始推动和马来亚联合邦合并。问题是,当时的马来亚宪法明文规定,马来语是唯一官方语言。既然要跟马来亚合邦,新加坡也只得开始在华人占了总人口四分之三的情况下,推动马来语当本国的国语,并最终和马来亚合并为了马来西亚。
 
    然而,就算李光耀顶着民怨搞了这么一出,新加坡最终还是被马来西亚给踢出了联邦。不管李光耀哭的再大声,新加坡独立的命运也无法改变。
 
    既然独立了,再将马来语推为国语显然会激起民变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必须选出一种新的国语。
 
    李光耀和他的内阁几乎没怎么犹豫,就果断选择了英语。
 
    在1965年新加坡第一届内阁中,包括总理李光耀、副总理杜进才在内,9个内阁成员只有劳工部长易润堂一个人是接受华文教育长大的,其他绝大多数都有英文教育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英文显然存在极大的优势。
 
    尤其是李光耀,在前英国殖民地长大的他,从小就和父母讲英语,大学也是读的伦敦大学,他经常宣称以做一个英国人为荣。
 
    以至于一个英国人都说:“李光耀是苏伊士运河以东,我见过的最英国的人。”
 
    其次,在李光耀看来,相较于英语而言,汉语有着天然的“劣势”。
 
    虽然新加坡75%的人口都是华人,但这个弹丸小国却被马来西亚和印尼两个马来人占主体的国家包围。当时的东南亚有着极其严重的排华情绪,如果真的以汉语作为官方语言,那势必容易引起“友邦惊诧”。
 
    而且,如果选择汉语的话,也不方便和邻国交流。
 
    同样的,因为马来人排华,华人不可能接受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这种时候,英语就成了最佳的选择。
 
    用英语和大马、印尼交流并不存在矛盾,而且,英语也是西方强国的通用语言,方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为了推动英文教育,新加坡虽然搞“双语教育”,但明确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小学75%的课讲英语,剩下的讲第二语言,中学时英语的占比直接提高到了85%。
 
    与此同时,他还专门关停了南洋大学,理由是该校“拉低了新加坡的平均教育水平”。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但是,这项政策也是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的。李光耀强推英语,排斥华语的后果,就是新一代新加坡人丧失了老一代华校生的“人情味”、团结和自信。虽然大家都会英语,但是文化传承也被断绝了。
 
    新加坡前身是殖民地,本来就没什么历史可言,没有了汉语中自带的本国文化,让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人去认同英国的历史,无异于痴人说梦。
 
    也正因此,李光耀曾经想过“转舵”,表示要让汉语成为本国“主导’性语言,但有句话说得好,推倒比建设简单。李光耀一道命令摧毁了百年华人建起来的华文教育体系,再想重建,谈何容易呢?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东南亚历史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