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常识 >

1927年,刘伯承16岁儿子刘俊泰为了赏钱,公然到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去告发自己

2022-11-01 15:59来源:通历史网
    1927年,16岁的纨绔公子刘俊泰,跑到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大喊:“你们不是悬赏捉拿刘伯承吗?我知道他在哪,我是他儿子”。
 
    听闻此言,巡捕们当时一惊。只见此人,一身绸布裤褂,油头粉面,体型精瘦,眼窝儿凹陷,一看就是个瘾君子的模样。
 
    “哪来的小赤佬,又来骗赏金,你这样的人我们见多了。”像刘俊泰这种为了几块烟土钱,虚张声势卖假情报的人,巡捕房早已司空见惯。
 
    两个值班巡警站起来,直接就把他们往外轰。刘俊泰却振振有词,说要见巡查长,他的情报绝对是真的,还把刘伯承的体貌特征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刘俊泰
    值班巡警这下也不敢怠慢,但恰巧巡查长不在,就把刘俊泰带到滞留室,等待巡查长回来以后,再做定夺。
 
    正巧,刘俊泰的这一顿喧闹,被档案科的老钟听到了。他是当时中共安插在巡捕房的内线。老钟听闻刘俊泰的话,预感事态紧急,找了个由头跑出去,把情况汇报给了上级。
 
    2个多小时后,乔装改扮的刘伯承顺利登上了去往嘉兴的货船,成功脱离被捕的危险。
 
    虽然逃过一劫,但是刘伯承的心里却是百感交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几块大洋的赏钱,竟然去告发自己,还差点让中共在上海的地下组织,面临覆灭的险境。
 
    刘俊泰是刘伯承年轻时,在四川开县老家,与第一任妻子程宜芝所生的儿子。1912年,刘俊泰出生没多久,刘伯承就离乡投奔孙中山先生,参军打仗。一家人聚少离多,刘伯承与这个儿子基本没有什么感情。
 
    直到1927年,刘伯承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就把刘俊泰从老家接到身边,想尽一尽父亲的责任,也顺便让儿子在上海读书受些教育。
 
    但没想到的是,刘俊泰从小在母亲和祖母的宠溺下,不但没有继承一点父辈的简朴与正义,反而常与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性格顽劣,不服管教。
 
    刘俊泰去巡捕房告密的当天上午,他带着前一晚鬼混的一个妓女回家找父亲要钱,说是要与面前的这个妓女完婚。
 
    刘伯承勃然大怒,打了儿子一巴掌,还训斥他:“我一不做官,二不经商,手里没有积蓄。即便是有,我也不会给你一分。”
 
    刘俊泰本就叛逆不服管,这次还当面被打,心里愤恨不平。于是就干脆跑到巡捕房,“大义灭亲”举报自己的父亲,换取赏金,继续花天酒地。
 
    幸好,中共地下党在巡捕房的内线迅速反应,才避免了刘伯承和地下组织的劫难。
 
    经此一难,刘伯承逃离了上海,也就此与儿子刘俊泰彻底断绝了关系。从此江湖两望,与他们母子再未相见。
 
    刘伯承作为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功勋卓著,彪炳春秋。他后来又与汪荣华结为连理,先后养育了7名子女。
 
    7名子女也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地方或部队担任要职。只有断绝了关系的那个曾经的长子刘俊泰,一生浪荡,最后和母亲在四川老家依靠政府的抚恤金度日,最后在50岁时死于疾病。
 
    遗憾已好,悲叹也罢,时间的洪流终究冲淡了疏远的父子之谊。刘俊泰和他的母亲程宜芝,也许是大元帅心里一块永远深藏的疮疤。
 
    战争年代,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家舍业的人不计其数。刘伯承与长子刘俊泰的决裂也是在特殊的斗争环境下,多因素影响催化的结果。
 
    倘若父慈子也孝,刘俊泰没有出卖父亲的举动,也许也能承欢膝下,成长为国之栋梁。
 
    舍小家为大家,从艰苦抗战到新中国建立,无数的老一辈革命者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我们更应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继续奋斗的脚步,砥砺前行。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历史常识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