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淞沪,中国80万大军为何不敌25万日军?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又被称为战争绞肉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虹桥机场事件挑起了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了九个师团, 22万人,伤亡九万余人,中国投入了73个师, 8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
中国军队兵败淞沪,不仅上海沦陷,南京也面临失守的风险。那么,为何中国80万大军不敌22万日军,伤亡又如此惨烈。
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就是武器差距太大。
虽然国军的参战部队中有德械师, 87, 88师等这种精锐部队,兵力也是日军的四倍。但是淞沪会战这种大兵团作战,一马平川的淞沪战场,没有高山峡谷作为纵深地带,国军的兵力众多,与日军机械化部队正面作战并没有优势。
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是国军不敌日军的主要原因。
国军当时装备最为精良的中央军一个师兵力为10923人,步枪3800条,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16门。
至于川军的装备,只能够达到该水平的五成左右,有的川军一个旅也没有一门大炮,甚至仍旧使用清朝的土枪和大刀片子。
反观日军,每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重炮部队,兵员22000人,军马5800匹,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式大炮10门,战车24辆,运输车20至1000辆不等,坦克20辆左右。
在战场上,日军的一个师团的火力至少可以相当国军两个整编师。
万家岭战役中,十多万国军对付日军106师团这种一等预备役师团,竟然也没有全歼日军,可见敌我双方之间的差距之大。
另外不得不承认,日军士兵的战斗素质那是极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拼刺中五六个中国士兵才能够杀死一个日本兵。
上高战役中,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我们的士兵由于营养不良,跑到一半就跑不动了。营养不良还导致大多数的士兵患有夜盲症,在夜战时往往损失惨重。
还有日军停泊在黄浦江面上的出云号等现代化战舰,舰炮射程几乎能够覆盖当时的整个上海市区。
因此国军虽然浴血奋战,但是仍然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不得不向苏州河南后撤。
第二个原因就是制空权丧失
国军士兵在轰炸中伤亡惨重。抗战爆发后,中日军队的战机比是603:2700,制空权的丧失,致使我们的大部队在面对日军低空扫射轰炸时伤亡极其严重。
淞沪战场,日军的飞机,舰炮,炮兵构成了立体的火力体系,一番轰炸下来,往往还未与日军正面交锋,我们的士兵已经伤亡惨重。
比如在藤县保卫战中,日军在一天之内就投下了炸弹3000多颗,发射了炮弹1000多发,全军还没有看到日军的影子,伤亡就已经超过了1/3。
重武器的缺乏,迫使国军很多情况下只能够选择肉搏,以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
三,战略战术上的明显失误。
淞沪会战爆发后,老蒋认为这是一场政治仗,是打给西方大国看的,目的不是打赢日本,而是博取西方大国的同情与支持。
80万大军的性命就这样被压在了遥远的布鲁塞尔会议上。国军没有先发制人,彻底失去了战略的主动性。当老蒋缓过神来,最佳战机已经失去,败局已经无法逆转。
战术上,国军采取的是重兵团在长江南岸狭窄地带大摆长蛇阵的形势,一个师打完了,下一个师又补上,人海战术打成了添油战术。
淞沪会战,中国海陆空三军精锐损失殆尽,牺牲之惨重闻所未闻。
在防御部署上,忽略了战略要地金山卫的防御。
大战开始后,日军的三个师团,一个机械化旅共十万余人如入无人之境,轻松突破了国军的杭州湾防线,成功登陆金山卫,对国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国军为避免被全歼,只能放弃阵地后撤,局势急转直下。
还有一件糟糕的事情不得不提。国军全线撤退时,不但没有一个整体计划,而且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直到11月9日才下令撤退,白白丧失了四天宝贵的最佳撤退时间。
数十万大军拥挤在沪宁公路上,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不计其数的国军相互践踏而死。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做了总结,淞沪会战中,我们的中国士兵不可谓不英勇坚强。但是由于存在上述三个致命的原因,惨败已是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