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历史网 > 历史朝代 > 唐朝 >

贞观五年,一介武夫的中郎将常何竟然提出二十多条建议,唐太宗读完连连称赞,但随后,他却召来常何一顿训斥......

2022-11-18 10:11来源:通历史网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中郎将常何献上的奏章中提出了二十多条有利于国家的建议。唐太宗读完连连称赞,但随后,他却召来常何一顿训斥。
 
    常何出身瓦岗军,原是李密手下大将,后随李密一起归降唐朝,成立李世民手下心腹爱将。玄武门之变时,常何正是负责玄武门值守的将军。他作为李世民的内应,在事变发生时成功关闭玄武门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都关在了门外,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中郎将,太中大夫等职。
马周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武将出身,不擅长舞文弄墨,于是就让手下门客马周替他撰写了一片文章交上去了。没想到唐太宗读完之后连连称赞,对每一条建议都非常满意。但是唐太宗怀疑常何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召来常何问话。起初,常何还不敢承认,直到唐太宗翻脸训斥之后,才承认是手下门客马周帮他代写。
 
    唐太宗对这个马周非常感兴趣,当天就要召见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唐太宗连续派人催四次,可见心情之迫切。马周到达后,二人相谈甚欢,一直聊到深夜方才结束。第二天,马周就被唐太宗任命在门下省任职。
 
    马周是清河郡茌平县人,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全赖其叔叔接济才能长大。马周从小酷爱学习,尤其精通《诗经》、《左传》。多年的苦读让马周的智慧和才能远远超出常人,但是隋唐时期讲究出身和门第,马周一身才华得不到施展。于是,他就开始借酒消愁,放荡不羁起来,引得周围的乡亲们都不再尊重甚至讨厌他。
 
    武德年间,马周曾被任命为博州助教一职,但他仍然放荡不羁,频繁饮酒旷课,不把教学当回事,结果被博州刺史达悉恕多次训斥。他一气之下便辞官不做,前往曹州、汴州等地游历。然而游历几年之后,依然一无所获,期间还被浚仪县令崔贤首侮辱。
 
    走投无路的马周,决定去长安闯一闯。到了长安他住在了新丰的一家客栈中。店主见他穿的寒酸,就没有理睬,只是热情地招待其他往来的商贩。马周也不气恼,叫小二上了一斗八升酒,就自顾自地饮了起来。店主深感有异,就过去攀谈,结果发现马周气质、谈吐皆不凡。恰巧,店主的东家常何正在招募幕僚。于是在店主的推荐下,马周就成了常何府上的一名幕僚。
 
    常何一介武将出身,胸无点墨,遇到大事小情都习惯找手下幕僚协助分析处理。而马周每次都能切中要害,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合理建议。因此,很快就在一众幕僚中脱颖而出,成为常何的首席心腹。之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马周在受到唐太宗重用后,开始充分显露他的才华。贞观六年(632年),马周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每次出京监察都做得让唐太宗十分满意。之后又接连被晋升为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贞观十八年(644年),马周被任命为中书令,正式成为大唐的宰辅,位极人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十分伤心,追封他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后来唐太宗还经常怀念马周,甚至想让道士做法以让二人再次相见。
 
    马周在做官期间,向唐太宗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唐王朝发展的谏言,包括劝唐太宗向李渊尽孝、反对实行世袭分封制、规劝唐太宗不要重用近侍人员、规劝唐太宗注重节俭休养生息、提出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等等。
 
    和直言劝谏的魏征不同,马周提出谏言时,注重方式方法,不管谏言的内容多么尖锐,他都能以一种柔和的方式提出,在给足皇帝“面子”的同时,还能把事情顺利地办成,手段比魏征明显高明很多。
 
    所以对于马周的建议,唐太宗每每都是“照单全收”,并即刻施行。太宗对马周是如此的信任,以至于不止一次地跟侍臣们讲道:“朕一日都离不开马周,一会儿看不到便要思念他。”
 
    而马周也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他在临死的时候,让家人烧掉十几年来给唐太宗上的各种奏折文稿,并说“管仲、晏婴揭露君主的过错,为求死后名声,我不做这种事。”
 
    反观,魏征在临死前将所有的奏稿结集成册,交给史官褚遂良,准备传于后世,以彰显自己的功绩。这也就不难理解,唐太宗为何会爱马周而恨魏征了。
 
    在隋唐这种讲究出身和门第的时代,马周能够凭借一篇文章就改变命运,实现从平头百姓到帝国宰辅的华丽转身。除了自身的才能外,也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伯乐的赏识。也只有李世民这样的千古明君才能让我们见识到一对君臣相知的历史典范。

显示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唐朝最新文章
    热门图文